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7章完结

第7章完结

ot;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一语可以尽之。子路问事鬼,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但孔子又重视“丧、祭”(《尧曰》),主张 “祭神如神在”(《八佾》)。其原因不在迷信鬼神,而在于“神道设教”——利 用世人普遍接受的形式寓教其中。从此,神鬼丧祭之礼,不过作为报本和感恩的形 式、兴礼寓教的手段,保存于文化活动和社会习俗之中,并不曾引起儒者的真正沉 醉和倾心。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儒家亦作了理智思考。儒家思考天人关系时,常常使用 “天道”、“天命”两个概念。天道即天之道,从孔子开始即将天视为物质性的天, 将天道视为自然的规律性。《论语·阳货》载孔子将天描述为无言无为、四时运行、 生成万物的实体;《礼记·哀公问》孔子解“天道”为永恒性(“相从不已”)、 必然性(“不闭其久”)、自然性(“无为而物成”)和普遍性(“已成而明”); 孟子更明确地指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 天道就是天地生成万物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荀子则充分发挥了天道自然说,在《天 论篇》中高举起“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旗帜,表现了人类不仅要超脱 自然的束缚,而且要利用自然规律以为我用的雄心!此后,将天道视为自然界的客 观规律性,成了中国儒家认识宇宙的主流。儒家认识了“天道的客观性,并未得出 天人无关、甚至天人对立的结论。而是认为天和人是相关的、亲和的,这种亲和即 体现在对“天命”的阐述上。天命,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名词,儒家以前的“天命” 一词,多表现为“天之命令”之意,故“天命”又作“天令”。从孔子以后,儒家 把天命解释为天道赋予人的某种禀赋:《大戴礼记》说:“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 谓之性。”(《本命》)《礼记》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 天命来源于天道而又作用于人;天命形成了人的个性就是“性”;而统率人性的无 非天道。天命是人文化了的天道,天命就是联系人性和天道的枢纽。在儒家看来, 人是天地的产儿,人性中存在天道(或称“天理”)。人从自性中就可以窥见天理。 孟子说尽心知性以知天;《中庸》说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宋儒“存天理”,明儒 “致良知”……都是从这一思路深化开来的。知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实现人 性的永恒价值。孟子说尽心知性而知天,人性与天道一体,人可以“上下与天地流 通”;陆九渊进而提炼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我就是天, 天就是我,天人本是一体。《中庸》甚至认为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由知性到 知天;由知天到与天一体;由天人一体进而实现协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同功齐 能,这就是不朽。于是人从一个渺小的生物,转化成了永恒的、伟大的精灵了。尽 心知性以知天,进而赞天地化育,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形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