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7章完结

第7章完结

承认差别和等级,还不算儒家的独到之处,因为法家也承认等级。,x`x!k~a!n_s`h?u^w?u\.-c*o`m+儒法两家的 等级观,其不同之处在于:法家只看到等级之间的对立,主张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 级的残酷压迫和横蛮专政,其结果只会扩大阶级对立的裂痕,对立的阶级两败俱伤, 导致社会统一体的崩溃。与此相反,儒家既看到差别,也看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同一 性,强调各等级的和谐相处。儒家认为,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权、 利——权利和义务,这就是名份(或简称“名”)。儒家号召不同等级的人,各安 其份,各尽其职。各行其权,各享其利,这就是“名符其实”。每个人都在社会舞 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环环相扣,丝丝相联,社会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各 阶级阶层也就相安无事,和睦相处。否则,秩序就会错乱,社会统一体就难以维持。 这就是孔子在乱世之中,要汲汲于“正名”的原因。儒家在论证这些等级名份时, 贯穿着由上而下自觉自律的原则,一切相对待的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 的。孔子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左传》提出“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特别强调上级对下级的表率作用,认为为政就是统治者自己做表率、进行身教 的过程——“政者正也”。~优¨品,暁\税′王· \勉~肺^悦¨犊,以君臣关系为例,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尚且如此, 社会关系、人伦关系也莫不如是。因此孔子告诫统治者:“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只有在上者尽了本份,做好表率, 天下人才会从风而靡,向风而化。社会各阶层(甚至各部门)都恪守职份,社会就 会协调发展,人们就生活于和谐的机制之中。否则,在上者不能尽职尽责,名不符 实,这就是“名不正”。如果“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社会就 处于混乱之中。可见社会的和谐安定与否,端赖于统治者是否尽职尽责,是否为人 正派。

天人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民与鬼神的关系。世人都说中国人是崇尚理 性思维的民族,但是根据人类认识的规律,我们不能排除中国的先民们曾经有一个 迷信鬼神的时代。那时“民神杂揉,不可方物”,人事与鬼神混淆,冥冥中的神常 常干涉世俗的生活,但中国人很早就改变了这一状态。据《国语》、《大戴礼记》、 《汉书》等文献记载,颛顼氏命重、黎分主天地神人,“绝地天通”,划清神人界 限;并且初订历数,规摩天道。-k/u`n.l,u^n.o*i*l,s\.¨c·o+m·这一工作,在尧时又得到巩固,《尚书·吕刑》篇 对此作了清楚的追述。其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3、前22世纪之间。早在四千多年前, 中国的圣哲们就力图将人类从神鬼婢女、天地奴仆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初露理性思 维的曙光。这在世界认识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不过颛顼、帝尧对天地神人的态度,只作了理智的选择,并无理性的论证,故 后世对天地神鬼的认识常有反复。孔子说:“夏人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 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就 是证明。正是儒家继承了历史上的理性精神,对人与鬼神、人与天地的关系作了理 论阐述,才使中国的理性思维形成定势,成为传统。关于神鬼问题,从孔子开始, 中国儒家就抱着理智对待、谨慎处理的态度,《论语&mi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