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儒家还依据人们对“仁义礼”的掌握和保持程度,将人划分为小人、庸人、士、 君子、贤人、圣人几个等级:小人道德败坏,庸人只知谋财,士人追求向善,君子 才是理想人格。+h_t·x?s`w_.*n′e′t~君子坚守仁义,依礼而行,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又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除了仁义礼之外,君子还具有仁智勇“三达德”,孔子曰:“君子 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君子是道德纯粹、人格 完美、知识丰富的人,他具有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醇熟的处世经验和优雅的 行为举止。他们心怀善心,爱人利人,立人达人;他们追求真理,忘却物欲;“君 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他们既极积入世,以天下 为己任——“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又志趣高雅,超拔干 流俗之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他们乐天知命,无忧无 惧,视富贵如浮云,穷达不住放心而“安之若命”;又豁达大度,宽人严己——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君子是人间真 善美的化身,时时处处表现出仁慈的爱心和智慧、正义的光彩,将温馨与文明洒满 人间。.d~i\n·g^d?i_a*n/k′a.n.s¨h!u~.~c+o*m¨君子又与宗教修士和遁世高蹈的隐士不同,君子高雅,但不避世;君子入世, 但不庸俗……他们是生于人间,长于人间,并服务于人间的,从人世间来又回到人 世间去的世之精英、人中俊杰。儒家追求理想人格、造就“君子”风度不是目的,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君子去治世行善,拯救人类。修己的目的是“安人”、“安百姓”, 是“博施济众”,这就是在君子之后还设定贤人、圣人的原因。简言之,修养高的 君子多做善事就是贤人,功德圆满就是圣人。`微?趣_小+税~ ?无`错?内+容?君子就是下欲抚救苍生,上欲成贤企 圣的最佳人选。他们进则兼济百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 想,完成“内圣外王”的事业;退则坚守人格的自性完满,严守操行,独善其身, 任何威胁利诱都不可移易,此即孟子描述的“大丈夫”形象:“后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除了对君子典型人格的提倡外,还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意识和文明知 识的启发和培养,认为统治者接受教育会仁慈爱人,下层人民接受教育就会知规矩、 听使唤——“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因此儒者认为,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注意人 民的物质利益是必要的,主张为政首当“足食、足兵”和“庶之、富之”,但并不 以此为终点,更不以此为目的。儒家清楚地看到,倘若富而不仁、逸居无教,不知 自律,不守道德,那么人就与禽兽无别。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 于禽兽。”荀子说:“无富无以养民性,无教无以理民性。”故孔子在强调“庶矣 富矣”、“足食足兵&r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