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

quo;同时,没忘了“教之”“信之”;孟子在主张“饱食暖衣、 逸居”的同时,亦重视“教以人伦”;荀子在“富之”之后也强调“立大学,设库 序,修六礼,明七教”以提高人民修养。故《诗经》说:“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都阐明同一个道理: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

在社会问题上,儒家特别崇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谐,与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 固然迥异,也与不讲条件、不顾事实地推行平均主义、世界大同大异其趣。儒家的 和谐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有序的和谐,而秩序又以社会等级为基础。儒家社会和谐 理论建立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社会普遍存在的差别。首先,儒家看到天地万物、社 会百态无不干差万别,不可齐一,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荀子曰: “有天有地而上下有等。”天高地卑,上智下愚,此优彼劣,东长西短……皆客观 存在,不可忽视。如果忽视这一差别,小则贤不肖易位,优劣颠倒,社会动荡;大 则智愚相争,贵贱相伐,导致天下大乱。面对这些差别,儒家不是愚蠢地、不切实 际地作“比而同之”的胡思乱想和胡作非为,而是正视现实,承认差别,并根据差 别来确定等级,使是非贤愚、长短高下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以便各尽其能,各用 其才。从而形成上下等级和贵贱秩序。荀子说:“有天有地而上下有等,明王始立 而处国有制。”(《荀子·王制》)等,即差别性;制,即等级制。孟子又从社会 分工的角度,肯定了劳逸贵贱关系:“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 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的差别,是形成贵贱等级的客观依据:贤者在上, 不贤者在下;贤者劳心,不贤者劳力;劳心者享受供养,劳力者供养于人……在儒 家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否则,如果以不肖居位,贤者在下;或者将贤和不肖 等量齐观,都会造成混乱——“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同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