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5章完结

第5章完结

孔子作《春秋》,系用鲁国近、现代史寓教,涉及许多当世尊者、贤者、亲者, 其间褒贬之意不便明确见之于文字,只口授心传,给弟子。.d~1\k!a*n¨s-h-u¢.¨c′o?m/孔子卒后,弟子人人异 言,一部《春秋》,被解释得五花八门,彼此异义。迄至汉代已形成五大系统:公 羊氏、谷梁氏、左氏、邹氏、夹氏。《公羊传》、《谷梁传》皆在汉代著于竹帛, 《左氏传》亦发现于秘府,邹氏无传人,夹氏未有书,具有流传价值者,只《公羊》、 《谷梁》、《左氏》三传而已。三传之中,公、谷传《春秋》之义理,注重微言大 义;左氏传《春秋》之事实,注重历史依据。《春秋》本是极其简单的纲目,宋人 曾讥之为“断烂朝报”;后人能知其微言大义者,以有《公羊》、《谷梁》二传; 能知其义例之依据者,则端赖《左传》的史实记载。三传相需而行,互济不足,前 人因门户家法的篱藩而是此非彼、抑此扬彼于其间,皆浅学曲士之见,不足为法。

综而言之,就内容观之,《诗经》是诗歌,属于文学;《书经》言政事,属于 政论;《礼经》言行为规范,是士大夫行为守则(《周礼》讲设官分职,是官制; 《礼记》讲礼意,是伦理哲学。);《易经》讲阴阳变化,是哲学著作;《春秋》 讲名分,是政治学和历史学教材。就其功能言之,《诗》可以发抒性情,陶冶情操; 《书》可知历史得失,开发智力;《礼》可知行为准则,循规蹈矩;《易》可知吉 凶,见微知著,提高预见能力;《春秋》可知礼义,正确地进退去取。-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另外还有佚 失的《乐经》,可以抒发情感,加强和乐气氛。如果用今天的分类法来归类,《诗》 学、《乐》学属于美育,《礼》学属于伦理学,《书》学、《易》学属于智育, 《春秋》学属于政治学和历史学,六经分别由美育、智育、德育和政治指导诸方面, 完成对士人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董仲舒曰:“六学皆 大而各有长。”正是就六经各有所长、相辅而行这一功能说的。六经的唯一缺陷是 缺少数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在知识还不太广博的古代社会,儒家能够选择出这样系 统的教材来教育和造就人材,已经是举世无双的了。六经教育基本适应和满足了古 代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需要,因此它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数 千年相传而不息;也正由于它内容基本包括了古代社会知识的各个方面,故数千年 中国士子文人,无不以五经启蒙,又以五经立命,终其生游心于此而不疲。五经既 是中国人的启蒙益智的教科书,也是中国人立言立命取之不尽、演绎不穷的圣经宝 典。始于五经,终于五经,形成了一个世界少有的、有趣的文化学术怪圈。

三、儒学的内容

自孔子整理和阐释六经之后,儒学著作无虑千万;自孔子建立“仁义礼”结合 的理论体系之后,儒家理论也历经演变。¢欣/丸~ - ^神?占· .追*蕞*鑫\漳_节,但是,就其基本特色言之,儒学又有其一 以贯之的基本理论框架——自觉的人格意识论、和谐的社会关系论、合一的天人关 系论——数千年相承而不绝。任何一门人文学说,都回避不了人的问题、人与人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儒家,可以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就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系 统地解答和论证的学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儒家力倡培养自觉的人格意识,追求 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天人相与、天人合一的人天关系,从而形成不仅具有鲜明个 性,而且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关于“人”、“社会”、“自然” 的博大的(也是实际的)理论体系。

人是什么?怎样作人?什么是理想人格?……这是自有史以来就始终困扰着人 类自身的问题。只有认识了人和人的本性,才能解决怎样作人和塑造理想人格的问 题。关于人性,儒家有所谓“性善”、“性恶”说:性善论者认为,人之初,性本 善,人性中天然地存在“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加以唤醒和培育,“人皆可以 为尧舜”(孟子)。与此相反,性恶论者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