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
“寡欲”、“尽心知天”等一系列道德修养理论。
孟子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不但第一个以四德并举,而且对四德
的内涵重新作了规定,对仁义礼智的起源、相互作用及其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也就是
对人的危难的同情心。孟子认它就是仁的萌芽,或者说它就是仁。这样,仁这种道
德现象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心理情感的基础。从人的心理感情活动的角度来
解释“仁者爱人”的深刻原因,较之孔子的理论,显得更有说服力,更易为人们所
接受。这样,孟子就开辟了一条研究道德现象的新途径。
孟子对义也给予了新解释。他认为义根源于人们的羞恶之心。于是,感到羞恶
有愧则不当为;反之,则当为。将这种羞愧不为之心扩充到所应当为之事上,这就
是义。
仁义这种道德原则如何变成道德行为呢?孟子提出了“居仁由义”说。所谓
“居仁”,即立于仁。就是说,在道德生活中,一切都要从仁出发。为此,他进行
了解释: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孟子·尽心上》)
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扩充到所忍心干的事上,这就是仁。而仁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