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幻.想/姬+ ?勉_废`岳+黩`性之和所生,粗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
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
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
之病,节遇谓之命。(《荀子·正名》)
荀子这里对“性”、“伪”、“知”、“能”四个表示概念的语词分别下了两
个意义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定义。荀子这里对“性”所下的定义,人们过去都有
所误解。“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们都解“所以然”为“所已然”,以为“以”
与“已”同。照此说,则这两个定义中的“性”都是同一概念,都是指的人性。?白\马′书.院~ ^追^蕞^歆_蟑/截\但
从下文荀子对“伪”、“知”、“能”所下的定义看,这是错误的。“生之所以然
谓之性”在形式上与“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同,
将它换成“所以生之在人者谓之性”意思不变,即人们所据以生存的东西叫做性。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指人的身体器官,即形体。“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
事而自然谓之性”,是说人的身体各部分相互和合所产生的精气的感应,这种不经
人为自然就产生的对外物的反映,就叫做性。此性是在“形具”的基础上产生的
“神”,即人的本能。荀子对“性”的这两个不同定义,一是揭示了人性的生理基
础,二是阐明了人性的天然属性。
性恶论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最为突出的部分。_0+7·z_w¢..c·o^m/荀子性恶论的内容是什么?性恶
是不是葡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容?这些问题对于全面了解荀子的人性学说都是至为
重要的。
荀子十分强调人性本恶,他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
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
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同上)
“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生而有之的,“从”之、“顺”之就会
出现争夺、犯分乱理,这就是荀子论证性恶的逻辑。
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一面,有“辞让”、“忠信”、“礼义文理”,但他认为
这些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人为。他说: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劳而不敢求息,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
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
辞让则悖于惰性矣。(同上)
荀子所说的人性,是不是只有性恶的一面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内容呢?我们可
从《性恶》篇入手进行分析。
《性恶》篇突出地论述了性恶问题,但它并不止论述了人性恶的一面,它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