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
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是又离桀之所同也;禹以治,莱以乱,治乱非地也。(《荀子·天论》)
天、时、地等自然条件,在大禹和夏桀的时代是相同的,但社会政治却有一治
一乱的不同。这种比较说明社会的治乱主要不取决于目然,实际上已把社会治乱的
根源由“天命”转移到人事上来了。
荀子提倡“天人之分”,强调天不能干预人事,天道不能决定社会的变化。但
他又认为天、人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面,只不过这不是天支配人类社会、
主宰人类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利用和主宰自然界。两者之间,人是主动的,天是被
动;人是治者,天是被治者;人是有意识的主体,天是无意识的客体。
荀子的这种思想,主要内容有二:一是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为此,
他提出“天养”、“天政”的概念。他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
谓天养。”(同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人与自
然界,就是养与被养,假与被假的关系。他还进一步论述:“顺其类者谓之福,逆
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荀子·天论》)“天养”只能“顺”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