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王莽的卑鄙目的,这是一个历史的悬案。~比?奇,中\雯?王. ′首?发.因为,不仅在西汉,就是到隋唐明清,
谶纬符瑞之类仍是统治者经常利用的工具。何况他从自己屡受挫折的经历看出了做
学问也必须有政治靠山。在经王莽提携而地位不断提高后,他更痛感与其苦苦地做
学问,不如设法谋取利禄。当时,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而潜心于著述《太玄》、
《法言》请书,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与扬雄是几十年的好朋友,
他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
后人用覆酱瓿也。”[注]这是一句极有代表性的话,它固然是对扬雄“恬于势力”、
“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的规劝,更反映了刘歆的人生观,说明此时的他已不再是
一个安贫乐道的纯学者,而是一个热衷于禄利的政治型的学者,他的思想和著述已
沾上了厚厚的铜臭和权势欲。?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他和甄丰、王舜三人“为莽腹心,倡导在位,褒扬功
德;‘安汉’、‘宰衡’之号及封莽母、两子、兄子。皆丰等所共谋,而丰、舜、
歆亦受其赐,并富贵矣。”前人对刘歆“助成莽篡”的谴责,是有道理的。
王莽建新的头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有的是针对社会矛盾进行的企图
挽救危机的措施,有的是为了进一步迷惑人民进行的一些表面的变动。“改制”的
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是改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
一家男口不超过八个的,占田不能过一井(900亩),分余田给九族、邻里或乡党;
无田者则按制度受田。这是企图通过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并禁止买卖,来制止日益
剧烈的土地兼并和奴婢买卖。′咸·鱼/墈*书,王· `毋?错\内¢容\二是推行“五均赊贷”和“六囗”法。在长安等六城
设五均官负责征收工商税,掌握市场物价,物品滞销时由政府收购,价格上升时再
出售之,并给贫民赊贷。这是“五均赊贷”。由政府对盐、铁、酒、铸钱、山泽生
产税和上面的五均赊贷实行垄断,叫做“六囗”。其本意是想以此来抑制豪民富商
的盘剥,使贫民得以维持最低的生活。三是改变币制。还在王莽当摄皇帝时,就另
铸大钱、契刀和错刀三种新币。始建国元年,又废契刀、错刀和五株钱,另铸小钱,
与大钱同时使用。次年,又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共五物、六
名、二十八品。货币制度屡变,而且换算又不合理。其本意是要抑制商贾的势力,
为国家增加收入。此外,王莽还改易官名、官制和行政区划,恢复五等爵制,滥加
封赏等。
王莽的这些改制措施,往往出自于身为国师公的刘歆。如史书记载:“莽性躁
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
雠,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注]莽乃下诏行五均
赊贷制。为了感谢刘歆之功,王莽在封古帝王圣贤之后时,以刘歆为祁烈伯,奉颛
顼后;以刘歆之子刘叠为伊休侯,奉尧后,并为子王临娶刘歆女刘囗,结为姻亲。
此时,刘歆的政治地位达到极点,但也潜伏着危机。正如其父刘向在《诚子书》中
所说:“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注]
宋人叶适说:“孟子曰‘天下无道,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