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
珍乎?吾珍庄也,居难为也。?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注]“蜀庄”,即蜀人庄遵。“沈冥”,即潜隐自
晦。“不作苟见”,不屑进见权贵。关于此,《汉书》还有一则故事,说是杜陵李
强与扬雄友善,雄曾屡次向李称道严君平美德。後来李强出为益州牧,以为可以收
用君平,临行,扬雄告戒说:“君备足礼数与之相见,此人可以得见,但不可使其
屈身事人。”李不以为然。及至成都,致礼相见,面对君平的飘然清高,李强终不
敢提让君平出来辅助自己的事。“不治苟得”,即不贪财货,亦《礼记·曲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意。“久幽不改其操”,即长期隐居幽处,自甘淡
泊,也不改自己清虚自守的操行。由此看来,扬雄“博览无所不见”,得益于君平
“博览无不通”;扬雄“清静无为少嗜欲”,得益于君平治《老》《庄》《周易》
之学以及他的“沈冥”之习;扬雄淡泊名利,得益于君平“不治苟得”;扬雄“不
事富贵”,得益于君平“不为苟见”……凡此,俱看出君平对扬雄为人和学术的巨
大影响。+1¢5/9.t_x?t\.*c-o·m*无怪乎扬雄要再三地赞叹,比之于随侯之珠、和氏之壁了。《汉书》说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据学者考定,“君平益生
于昭帝始元、元风之间(前86一前80年),卒于王莽代汉之时,即公元十年左右。”
[注]君平能获得蜀人的普遍敬重,至东汉不绝,可见扬雄所称美,并非一家私言。
君平之外,扬雄还有一门远亲林间翁孺,通明训诂,尤晓异代方言,扬雄从他
学文字语言之学,为後来成为一名有成就的文字学家,奠定了基础。-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扬雄《答刘歆
书》说:“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囗轩之使,奏籍之书,
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当作庄,俗人所改)君
平、临筇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囗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
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余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
所谓“描轩之使所奏言”域“囗轩使奏籍之书”),即指周秦时期,朝廷所派使者
收集的各地方言资料。当时藏于朝廷档案馆,周秦既亡,囗轩之书散在民间。中土
“遗弃无见之者”,汉代博学如刘向者,亦只“但闻其官不详其职”。但在边远的
巴蜀还略存梗概,严君平有数千言,林间翁孺则其书略备。“扬雄闻而师之”[注]。
翁孺死而无後,其妻弃家改嫁,扬雄遂尽得林氏方言之书。後来扬雄作《囗轩使者
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就是以林书为依据的。
除师事近贤外,扬雄还远慕前辈乡贤司马相如。自序说:“先是时,蜀有司马
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仿照司马相如,制
作大赋。又曾奇屈原之文远过相如,对屈原不遇明君,自沉于江的遭遇深表同情,
惺惺惜惺惺,悯其人,“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不过扬雄并不以屈原采取
自戕的形式为然,&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