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后王
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
书。”问之,果得《论衡》之差。由是遂见传焉。
以上这段文字见于李贤《后汉书注》所引。蔡邕,东汉末人;王朗,三国魏人。
可见在王充卒后100余年,《论衡》一书方始流传于世。
在流传过程中,《论衡》在篇章上也有脱落,今传85篇,其《招致》一篇,即
有录无书,至于散见于各种类书和古注的王充佚文残句则更多,北京大学历史系
《论衡注释》第四册附有较全的辑补。《论衡》原书篇章的多少,也是一个争论不
休的问题。《四库提要·子部·杂家》《论衡提要》说:“然则原书实百余篇,此
本85篇,已非其旧矣。”其依据是王充《自纪》“吾书才出百”一句话。近人刘盼
遂从之,特作《王充论衡篇数残佚考》刊载于《古史辩》第四册。今人也有怀疑此
说者,蒋祖怡《王充卷》(143页)认为《论衡》原本85篇,所谓百篇者,系指王充
的所有著作,包括《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在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