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85章完结

第85章完结

《知实篇》中列举16证说明“圣人不能先知”之理,还孔子以人的本来面目。/小·说*C-M-S^ .最.薪¨璋.結?埂?辛?筷+圣人

学而后知,那么圣人也可学习:“圣可学为”,“圣贤可学”。将孔子从汉儒所供

奉的古庙冷宫里,搬回到人间烟火中来,世人皆可仿照学习,修养成圣,此亦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也。

但是,王充“问孔”、“刺孟”也确有其事,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而论定王充反

孔非儒,而应看其所论何事,所非何因?他是从什么样的动机出发,又是怎样非议

孔孟言行的。王充的《问孔篇》问难孔子凡17事,《刺孟篇》驳论孟子凡10事,并

且常常针锋相对,论辩尖锐。但是他的出发点不是肆意低毁孔孟,而是欲辨明真理,

阐明圣道。他在《问孔篇》开宗明义地说:“世之儒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

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间难。^j+y*b/d+s+j\.!c-o′m-”王充反对对圣人一味盲从的学风,认为圣贤

下笔著述,用意专精,尚有不完全对的地方,何况他们一仓促吐言,安能皆是”?

因此他在《问孔》、《刺孟》两篇中专就孔孟的“仓促”率尔之言进行辩驳。当然

两篇之中也有辩所不当带者,也有对孔孟言行理解偏差者,但是他对孔孟思想的核

心内容,即所谓“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并无半点非议。由此可见王充之问孔

刺孟,是承其大道,而攻其小疵,不仅不会伤害孔孟之道,而且会使孔孟之道更为

纯粹,更为明审。他说:“荀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

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西洋哲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王充也

是既爱孔子,更爱圣道;既尊圣人,更重真理。因为圣人之所以可贵可敬,端在于

他追求真理,代表真理!王充为追求真理而不惜问孔刺孟,又有什么过错呢?正如

世人不能因医生为人类治病救难而斥其非人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因王充以攻孔孟

之短而斥其非儒了。`我+地^书¢城+ ¨蕪/错`内·容*

作为受儒家经典教育出来,受汉世“独尊儒术”之风熏陶出来的王充,对儒学

也是倾心服膺的,他对儒生也抱着赞赏和同情的态度。王充《论衡》一书几乎处处

有批评俗儒误说的言论,但同时又时时可见他用儒学的标尺来衡事评物,《自纪篇》

介绍他的著书方法是“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才”,“圣道”,即孔孟之道,即儒

学原理;“通才”,即通博之人,指诸子百家。圣道是王充论事定断(折衷)的准

尺,诸子是王充阐明道理的佐证。主次清楚,重心明了。为了申说其重儒贵学的思

想,王充专门写下了《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

奇》、《状留》七篇文字,还在《非韩篇》中申说了相同的观点。王充贵儒主要从

事业、道德、才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王充认为,儒者有高尚的事业追求:

儒生以五经为业,文吏以簿书为事。五经是讲大道,求真理的;簿书只是处理具体

事务的。《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儒生所求的道即形

而上的道,具有原则、规律和真理的性质。文吏所事的簿书即形而下的器,只是具

体的办事方法。以此见道比器高,道本事末,儒生的事业自然比文吏高尚得多。他

不止一次地反复强调:

五经以道为务,事不如道,道行事立,无道不成。然则儒生所学者,道也;文

吏所事者,事也。

儒生治本,文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