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比·奇?中-蚊-枉? /蕪,错.内\容`由
于郑玄对何体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
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
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总之,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
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
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五、守节不仕与隐居授徒
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的纷争,以一致镇压
农民起义,乃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才获得自由。
郑玄曾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各地,连大经师马融都自叹不如,成了全国著
名的经学大师。¢欣/丸~ - ^神?占· .追*蕞*鑫\漳_节,他著述丰赡,又弟子众多,在当时是有相当大声望的。解除党禁后,
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人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
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
讲学的学术工作。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
征辟郑玄人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
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
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
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
而未去。_求?书.帮¢ *埂¢新?嶵\全`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中平六年
(189年),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
公卿们又举郑玄为赵王乾之相,但因战乱道路不通,仍没有受召。
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
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
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
盛。
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为北中国
最大的割据势力。一次他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对一些所谓“豪俊”的
提问进行了一一的答对,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并表
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却毫不为之所动,一一予以婉拒。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
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
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总的看,郑玄解禁后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
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有汉末黑暗的社会情况下,
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他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
名士们为伍,而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六、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郑玄不受征召,最初是领着学生们隐居在不其城南山里,进行注经和讲学活动。
由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终至粮食断绝,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好与学生们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