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在70岁时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
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天′禧~暁*税?网` ?追?罪`辛!漳?踕!可就在这一年,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经受了老年
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这一年春
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万
分紧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益恩死后,生
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年春
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巴。”(《后汉书》本
传)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旧说龙、蛇之
年对圣贤不利。所以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了。_x¢i\a·o_s/h_u/o?g*u.a′i`.!n~e`t\这一年,袁绍
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
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
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
易》。
郑玄死时正处于大战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员和受业弟子
也有一千多人纟衰纟至(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益都境内),后
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刘宗山下的厉阜。现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庙,
距此不远,则是孔融当年给他立的“郑公乡”。
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
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共有8篇。.w·o*d+e?s+c.w?..c\o\m.
总括郑玄的一生,是为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而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学术与教
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识分子不慕权势、死守善道、忧民敬业等众多传统
美德。
下篇 郑玄的学术成就
一、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我国两汉时期,经学最为昌盛。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当时立于学官的五经十
四博士,全是今文经学。西汉末年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东汉则是古文经学兴起、抗
争,直至超过今文经学的时期。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
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郑玄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后汉书·郑玄传》说: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
《孝经》……凡百余万言。
事实上,郑玄遍注群经,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了主要部分。据清儒郑珍
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致力于经
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是说,他的目的在于阐述儒家
思想,使之发扬光大。历史地看,郑玄注经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心
愿。《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
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
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
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