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02章完结

第102章完结

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1.5\1′x_s.w\.,c,o~m?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

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老子博古知今,带孔子实地考察,启发孔子明白周公为圣人、周称王天下的道

理,并指明孔子多年奔波碰壁、失败而不得志的原因。孔子受到这些重要的教导,

回到鲁国,名声大振,慕名求学的人达到了三千人。儒家圣人孔子尚且师传于道家

老子,这就把儒学与道家在学术上联系到一起了。也为他把道家思想融进儒学找到

了根据。接着,王肃就用道家的无为学说来改造儒家的天道观。!萝,拉!晓,税! ¨毋`错*内\容¢他在《孔子家语·

大昏解》中,借孔子之口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

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就是说,天道像

日月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永无止境,万物的形成正是无为的结果,体现了自

然而然的作用。这里的道,已不是孔子的道德、学术或方法的道了,而是老子的道。

它包含宇宙规律,它是永恒的,绝对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它能造就万物,贯

通一切而无穷。既然天道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也不是天道强加给人们

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要顺应天道的无为来治理国家。他反对经学中关于

天命的说法,认为人类社会中一切丑恶的现象,就是没有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是

人们自身造成的,而不是天道的作为。王肃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回答“国

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的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存亡祸福皆己而

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j-i/n·c?h_e.n^g*h,b·g\c′.\c*o^m!”并以历史上的纣辛为例,说明“不修国政”,迷信天命,

最终必将灭亡。因而“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知此者,至治之极也。”

(俱同上)这就强调了人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清除了郑玄注中的迷信思想。

人在治理国家时要效法天道的无为,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而这种“无为”,

却是要人们不去做违反天道的事,把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强加给社会,而要正视人

类正当的基本生活要求。他借子思之口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也。”(《孔丛子·杂训》)利欲本是人们的正当要求。“人之可使,以有欲也。

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

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

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这实际

上也是寻求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统治者来说,正应“无为”而治,又不

可一味追求自己的嗜欲。他说:“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

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

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

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他认为:“鸟穷则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