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08章完结

第108章完结

有新特性的新物。*珊¢叭/墈¢书,惘+ ′勉·沸/岳`独?他说:“其为物也混成。”(《老子指略》)“混成无形,不可

得而定。”“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老子》

第二十五章注)“混成”的过程是看不见的,“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成之

不如机匠之裁。”(《老子》第四十一章注)它不像机匠剪裁那样,用有形物来拼

合。人们最能感受、也最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五味”的“混合”。“至和之调,

五味不形”。(《论语·述而》皇侃疏引王拐《论语释疑》)完全是形成新物的化

合过程了。

产生新物的这个过程,也不是“天”有意志、有目的行为结果,因为这些细微

物质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注)。而为“天下母”。所以“天地任

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第五章注)。!零+点/看_书~ `已+发*布!醉,歆¨漳/结-万物自然生成,这就摒

弃了神化的天命论。

王弼对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生成的看法,表明他已确知有某种具体的细微物质,

却因科学的水平,又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所以只好把它叫“无”。许多后辈学者

把他的“无”理解为虚无不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也怪不得了。唐代刘禹锡和柳宗元

可算王弼的知音。“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刘禹锡《天论中》)。“独所谓

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无”即是无常形之物,

却能生成万物。

“无”能生“有”,“无”是万物之本,而一切具体事物都只是“有”,是

“末”。所以要“以无为本”,“崇本息末”。自然界的这个规律,人类社会也应

当遵循。!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所以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王弼并未陷于空谈哲学理论,他从社会政

治入手研究,把社会现象也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实际上,他是想用高层次的哲

学理论来指导社会政治。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谋略

曹魏正始时期,我国的北方虽然取得了局部的统一和相对的安定,但全国尚未

实现统一,曹魏政权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王弼进行

了认真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如何理顺各种关系,以达到大治的政治谋略思

想。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王弼得以显示才华的难得机会。

王弼认为:“处困之极,行无通路,居无所安,困之至也。凡物,穷则思变,

困则谋通,处至困之地,用谋之时也。”(《周易·困卦》注)处于困境之时,正

是有识之士出谋划策的好时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变化有相通之处,所以,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周易·黄卦》注)

要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采取正确的治国方法。“以

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政)治国则奇兵起也。……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

(政)治国,立辟(法)以攻末。”(《老子》第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