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字书,也不讲字形与结构,而是结合经文,释音释义,同一个字有不同的音
和不同的义训,可以在不同的经文或章节里反复多次出现。.d~1\k!a*n¨s-h-u¢.¨c′o?m/在经字的音训方面,陆
德明非常注意古今字音的变迁。他认为:“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
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甫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
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经典释文·序》)经字的音训,由于古今
的变迁,师传的不同,加上南北语音的差异,造成当时音读的混乱,使后学者无所
遵循,这是他发奋著述该书的原因。
陆德明系统地对古代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
异同,校之苍雅”(同上)。钻研经学而旁及九流百家诸子之学,比较其中字音字
义的同异,并与《苍颉篇》、《说文》、《尔雅》等古代字书进行校对,然后逐个
地给经书的文字正音。~二′八,看?书*旺, \无+错^内~容~在正音中,他系统地采用了反切注音的方法,这是前此的经
注所没有的。
对于古今文字音训的不同,他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古文字书的音训来正时俗
的讹谬,同时也考虑到时下已经普遍流行的字音,互相斟酌。“若典籍常用,合理
合时,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可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
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姓氏,以相甄别”(同上)。这种尊重古注、又尊重当时
语言习惯的指导思想,表现在经字的音训中,既引《说文解字》等古文字书进行正
音,又不完全信从《说文》。甚而“有以俗字为正文、而以正体为附注者”。卢文
(弓召)解释说:“唐人经典,多不全用《说文》,陆氏意在随时,不取骇俗。”
(《重刻经典释文序》)时代是变迁的,语言字音也随着时代变化,这是陆氏不完
全采用古字正音的原因。他说:“余个所撰,务从易识,援引众训,读者但取其意
义,亦不全写旧文。+齐!盛?晓`税~网! `更^薪~嶵-全¢”(《经典释文序》)这种既遵规矩,又务实际的精神是可取
的。
《经典释文》的体例是先撰群经序录,把某经书传授的历史、各个时代治此经
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现存的经籍版本情况,作个简略的叙述,相当于一部简单的
经学历史。然后分别撰写各经音义,为节约篇幅,并不把各经的经文引下来,而只
是标出某一经某一篇某一章的目录,而后逐字注释音义。只有两本书把注释的原文
引录下来了。其一是《孝经》,因为它是青少年发蒙就要习读的,录下原句是便于
初学者查找。其一是《老子》,因为当时版本很多,而各种版本的章节次序又不相
同,为避免混乱,也只好录下全句再注释。为了理解该书释注的风貌,我们以《周
易·乾卦》为例来看它释经的特色。
“周:代名也,周至也,通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易:盈只反。此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月’,正从日勿。”
“乾:竭然反……《说卦》云:‘乾、健也。’此人纯卦,象天。”
“元亨:许庚反。卦德也,训通也。”
以上是对经名和卦名音义的释训,是以释字音字义为主,同时又兼顾经义。如
易字,《说文》:“易:蜥易,囗蜒守官也。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陆
德明只取后一义,并采用虞翻的《参同契注》。当解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