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晓/说^C′M\S· +唔*错~内.容`”[注]除了讲解义理之外,他还出
语恢谐,使人发笑,并有说有唱,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之中体会所学的知识。
元和四年,韩愈改任都官员外郎,五年为河南县令,六年行尚书职方员外郎,
七年韩愈因管闲事受连累,降官国子博士。他自视颇高,却又屡遭贬黜,情绪非常
低落,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写下《进学解》一文,试图解答仕途穷通与学业精粗
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为什么动辄得咎。谁知他的这篇牢骚满腹的文章,却得到了
执政的赏识,认为他有史才,改官比部郎中、史馆修撰。白居易起草的《除官制》
是这样评价韩愈才学的:
大学博士韩愈,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马之风,求之一时,
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
记事书法,必无所苟[注]。`二_八`看~书?网¨ ?耕/薪~最*快`
这篇制词对韩愈的学术、文章及道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韩愈进入史馆却不修
史,有人劝他,他回答说:“自古为史者,不有人责,则有天灾。”后来他预修
《顺宗实录》,因书禁中事太切直,果然引来了宦官和其他一些人的非议,“訾其
非实”。九年,转考功郎中、知制诰。
宦官、朋党与藩镇,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三大痼疾。韩愈生活的时代,宦官气
焰嚣张,官僚士大夫间的党争也接连不断,要想在政治上站稳脚跟,就得依违其间,
否则随时会被逐出朝廷。韩愈在从政之初,曾与宦官俱文珍关系密切。而此时,牛、
李党争也已由李逢吉、韦贯之与李吉甫、裴度之间的纷争揭开了序幕。纷争所涉及
的问题之一,即是对藩镇的态度。李逢吉、韦贯之一派主张息兵,而李吉甫、裴度
一派则主张用兵平叛,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统一。韩愈直接参与了这一场纷争,
站在袭度一边,反对地方割据,力主讨伐。^x¢7.0!0+t¢x?t′.,c-o`m′元和九年,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卒,其
子吴元济自立,背叛朝廷。裴度力主对他用兵,遭到韦贯之、李逢吉一派的反对。
韩愈上《论淮西事宜状》支持裴度,主张征讨,论及军事,颇有韬略,但因抱怨皇
帝优柔寡断,遭到贬抑,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裴度任宰相,节度彰义军,
决定平定淮西之乱,任用韩愈为行军司马。韩愈先到汴州,劝说沛军都统韩弘归顺
朝廷,翦除了吴元济的羽翼,使吴元济孤立无援。又向裴度献间道人蔡之策,深得
裴度赏识。淮西平后,韩愈因功升为刑部侍郎。
此时,韩愈在仕途上似乎一路顺风。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经受了政治上最
大的一次起落,这是因“佛骨事件”引起的。在唐代,佛教极为流行。元和年间,
宪宗大力支持,佛教继续泛滥。当时凤翔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一节
所谓释迦指骨,信男信女把它作为“圣物”顶礼膜拜,每30年拿出来展示一次。传
说展示后将“岁稔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人把它从寺中迁入宫内供奉三
天,史称“王公土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注],朝廷内外奉佛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韩愈对这件事极力反对。早在青年时代,
韩愈就:“囗排异端,攘斥佛老”(《进学解》)。为了重树儒学的权威,韩愈在
《原道》一文中倡言排佛,甚至提出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极端主张。
这时的韩愈面对举国上下的宗教狂热,不怕触动逆鳞,冒犯君颜,毅然上表对迎佛
骨一事进行谏净。在这篇著名的《论佛骨表》中,韩愈言辞尖锐,慷慨激昂,以理
性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