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公言也。”即“道德”
与“仁义”是相统一的。而佛、老之“道德”,只不过是“道其所道”“德其所德”
的没有意义的“一人之私言”。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人伦之道,他说: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
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
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可见,他所说的“道”并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见之日用的,故与佛、老二教之
“道”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在他看来,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仁义道德。
所谓“仁”,就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博爱”,始于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推及其他人,而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原人》)。
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就是“义”,由“仁义”出发向前走,
就是“道”,无须外界的帮助和安慰,切实具备“仁义”,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就
是“德”。韩愈以“仁义”来限定“道德”,所以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