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40章完结

第140章完结

位”(《原道》),儒家的“道德”是以“仁义”作为具体内核,而这正是释、老

二教所缺乏的。_3\3*k~s¢w·.\c¢o¨m_在他看来,释、老二教“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舍离“此世”,

追求超脱,不仅对社会政治无补,而且也无法成就自己的道德生命。

与佛、道二教相对立,韩愈提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圣人,儒家文化之“道”就

体现在这些圣人身上,他们能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他说: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师,驱其虫

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

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

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淫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

守之。+墈¢书!君` _追!最+薪~彰_结`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原道》)。

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过这些“圣人”的创制才得以存在,是圣人给人

类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所以他宣称:“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原道》)

他的圣人观与文明史观目的在于批判道家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

民不争”,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圣人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而且还为人类社会规定了群体生活的秩序,即所谓

“其民土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原道》)等社会关系。社

会生活中存在“四民”,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多出“二民”(佛、道),就

不正常。君臣父子等社会关系也是圣人定的:“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

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嗖?艘-小/税¢蛧/ ·追?蕞_歆`璋*結*”(《原道》)

而现在佛、道二教不拜君亲,超然于这种关系之外,“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

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这就是“灭绝纲常”。他以严厉的口吻写道:“民不

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他沉痛地指出: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

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离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所以,他要奋力卫道,登高疾呼,甚至提出极端的主张:“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即强行使那些信仰佛、道二教的人接受儒家文化,

使他们回到正途上来。由此可见,韩愈在掊击佛道的同时,“扶树教道”的态度不

可谓不激烈。

韩愈在对佛道二教展开激烈抨击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自孔子死后已

经衰落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异端”对精神世界的争夺。他感慨地说: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

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原道》)

战国时出现的杨、墨“异端”,是由孟子担负起予以批判的责任;孟子以后出

现的老、佛“异端”,到韩愈为止还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抨击;因此,他认为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