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荀子、扬雄被排除在这一“道统”之外。.武/4·墈?书′ ^无¢错,内,容·在继承“道统”这一问题上,
韩愈未免有些自大。他本人也认识到捍卫此“道”的艰巨性,但他决心为这一伟大
的事业虽死无恨。他说: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
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诡,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
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
韩愈的“道统”思想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华文化
的传道正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系的儒家文化。其次,
孟子以后,道统失传,出现了中华文化断层。这个断层被释、老异质文化填补,因
此,要恢复中华正统文化的领导地位,应先向佛、老开火。第三,他明确指出,在
三代以前,中华文化道统与政统是一致的。自周公而下,道统与政统相分离,而为
臣所传承。_三¢叶^屋_ +已,发~布,嶵′芯!漳¨截?因此我们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君主为何人,而在于
是否继承了“道统”,只有“道统”才使中国成其为中国。因此,“道统”应该高
于政统,并对政统产生制衡作用,使其在“道统”所认可的轨道上运行。
韩愈的“道统”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继承韩愈的学说并加以改造,在孔子
以后,又增列颜渊、曾参、子思;于孟子以后,又增列二程子[注]。到朱熹的弟子
黄囗,又增列周敦颐及其师朱熹[注]。于是,理学家的“道统说”至此遂告确定不
移。但理学家的“道统”中间并不包括韩愈,如果韩愈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三、直指人伦 倡性三品
人性问题,在孔子的言论中很少提及。《论语》中只留下“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智下愚不移”(《阳货》)这样几句话,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人性论。?白.马`书+院- ?首?发!孟子倡
“性善”之说,关于“性”的探讨,才成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个占显著地位的问题。
但孟子“性善”论有一个不小的漏洞,即他只看到人性的“善”的一面,对现实生
活中大量“恶”的存在,却无法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既然人性都“善”,那么
“恶”的根源在哪里?因此,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便是直接针
对孟子“性善”论而发的。但“性恶”论与“性善”论同样面临着理论难题:无法
解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善”的事实。所以后来又有人试图在“性善”“性恶”
两者之间进行调和。如西汉的董仲舒、扬雄,东汉的王充。扬雄主张“性善恶混”,
王充主张“性有善有恶”,即在孟、荀之间进行了折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
董仲舒的“性善情恶”主张。这种“性”、“情”二元论是在不触动孟子“性善”
说这一权威结论的前提下,适当地吸收和改造了“性恶”论而形成的。王充《论衡
·本性篇》引董仲舒之言曰:
董仲舒览孙(荀)、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