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从而区别于佛教的“明心见性”论,老庄的“心斋”“坐忘”论,显示
出儒家心性化的性格特征。·顽? ? .鰰.栈/ .埂-欣-嶵′快~
3.复性论对后世的影响
《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
溶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
富了儒家思想。李翱从儒学众多的问题中拈出性、情这一对范畴进行深入的阐述,
摆脱了汉唐以来研究儒学重训诂章句的传统思想方法,开辟了新的风气。从此以后,
心性问题成为后世儒学讨论的主要话题。宋明理学家大都讲性情、理欲之辨;追本
其源流,不能不说李翱《复性书》开创了先声。
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对《中庸》的心性论作了创造
性的发挥。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说,“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
庸》之义疏耳。¨兰`兰·蚊\血¢ ¨醉.芯!漳\洁?埂-新*筷*”李翱在《复性书》中还屡次征引《大学》、《孟子》、《易传》
等等。现代学者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辨证》一书中说:“儒家书中,谈此虚高者
(按;指性命问题),仅有《孟子》、《易·系》及《戴记》之《乐记》、《中庸》、
《大学》三篇,在李氏前皆不为人注意,自李氏提出,宋儒遂奉为宝书,于是将此
数书提出,合同其说,以与二氏相角。”由此看来,李翱已开启了后世重视《四书》
的先河(他与韩愈合著有《论语笔解》)。
李翱(包括韩愈)对儒学的创新,基本目的在于反对佛、老二教,复兴儒学。
李翱一方面辟佛,另一方面却钻进佛学的肚子里,去吸取它的思想营养,以弥补儒
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宋明许多理学家也正是如此。他们表面上站在儒家文化正
统的立场上,竭力排击佛老,另一方面却对佛(老)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由崇儒
排佛到援佛入儒。?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讲的“里面也取佛法,外面却攻佛法”。宋明
理学家的这种惯用伎俩,不能不说受了李翱的启发。
(杨世文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大唐文儒 柳宗元
(773—819)
一、辅时及物 参加革新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
773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
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注]自北魏以
来,柳宗元的祖先世代显宦,到唐朝,河东柳氏作为“关陇集团”的一个有势力的
家族,在朝廷中据有显赫的地位。就拿高宗一朝来说,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
就多达20多人。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
继续为官。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
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
士族。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
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
对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
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