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50章完结

第150章完结

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萝+拉?暁¢税? .勉^沸¢跃_黩-”也就是说,

圣人之“性”不为“情”所动,所以虽然“有情”,但“未尝有情”。这句话有些

晦涩,不妨再看一下《复性书》中所言:

问曰:尧舜岂不有情邪?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

共工,放囗兜,殛鲧,窜三苗,非怒也;中于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于

天下故也。

可见,李翱认为,普通人所理解的“情”,在圣人身上是没有的,圣人非喜非

怒,动作都出于至诚,都是“中节”的。他引《中庸》的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李翱的论述开启了后来理学家常说的“已发未发”

的先声。

2.复性的方法:

圣人之性“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进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

不处于极也”,既然是先天不被情所动,也就不必“复性”了。,暁\税/宅′ \哽+辛.最*快+而普通人则不然,

“性”即为“邪情”所蔽,那么就需要加以修炼,复其性以归其源,使“妄情灭息,

本性清明。”因此,李翱提出了一些“复性灭情”的方法。

第一,弗虑弗思,情则不生。

这是“复性”的第一步。所谓“弗虑弗思”,就是要摆脱思虑活动对清静本性

的烦扰,斩断思虑活动与妄情之间的联系,这样,妄情就难以产生和发展,这就是

“正思”,即“无虑无思”。这一步就是“斋戒其心”,即以寂静的方法使思虑不

动,以达到需心灭情的目的。这种“斋心”说实际上来源于《庄子》,要求用主观

的方法,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迫使自己的思虑活动不与外界接触。

第二,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白\马_书-院_ !首+发*

“弗虑弗思”还仅仅是消灭妄情的第一步,远不彻底。李翱认为“弗虑弗思”

是“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也就是说,

还没有超出有动有静的层次。静和动是一对矛盾,由静可以生动,由动可以生静,

因此,以静制动,无异于“以情止情”,是不能真正达到“复性”目的的。而且

“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因此在第一步之后,必须还要

接着完成第二步、第三步,即:“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

动静皆离,是至诚也。”这样,李翱把“复性”的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即“弗思弗虑”,将思虑活动排除在心外;第二步即“知心无思”,就是要

明白心本无思,是外在事物引起心的思虑活动。这二步“思”虽不存于心,但还没

有否认“思”在心外的客观存在,正如禅宗北支神秀所说要对心“时时勤拂拭,莫

使有尘埃”。第三步即“知本无有思”,思虑不仅不存在于心中,连它在心外也不

存在了。正如禅宗南派慧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

染尘埃。&rdq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