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发展儒学,弥补儒学在这方面的不足。!微¨趣.晓\说_蛧^ ′吾*错/内′容·他的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复性书》
中。
四、融儒佛之说 著复性之书
李翱的《复性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作成于29岁之时。这是李翱哲学思想
的代表之作。在《复性书》中,他阐述了一个以《中庸》为传授中心的“道统”。
他说:
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
“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
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节行、文章、章句、威仪、击剑之
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
他认为儒家的性命之学,到秦汉以后就趋于废缺,至唐代衰落到了“极于剥”
的地位,儒家的“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他以《中
庸》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旁采《易传》、《大学》、《乐记》等儒学经典,综合老
子的“复归”、庄子的“心斋”以及佛教禅宗、天台宗的部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
心性学说。′d′e/n*g¨y′a!n-k,a,n\.*c-o+m·
1.性与情的关系。
李翱的《复性书》是从阐述性、情关系着手展开论述的。性、情问题虽然是儒
家的旧话题,但李翱将它特别加以提出和发挥,既区别于先儒,也与同时的韩愈不
同。第一,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动。
李翱在《复性书》中,开章明义地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七者循环而交来,故
性不能充也。
他把性、情这一对范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
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也就是说,性是与
生俱来、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的,圣人与几人(百姓)是没有差别的。所
以他又说“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齐¢盛_晓¢说*惘¢ ~首-发?”而且“人之性皆善”,用孟子的话来解
释李翱所谓的“性”,就是“善端”;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李翱所谓的“性”,就是
“佛性。”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与李翱所谓“百姓之性与圣人之
性弗差”相参照。至于七情,是先天之“性”被蒙蔽而有所惑而产生的,所以说
“情者性之动也”。
第二,性与情不相无。
性与情虽然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但性与情是互为体用的,性情相生。他说:
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
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情”是由于“性”被蒙蔽而生,那么它就不是平白无故从天而降的,它与
“性”相辅相成。而且“性”也离不斧“情”,一般人的“性”往往为“情”所昏,
只有将覆盖在“性”上的“情”拂拭而去,“性”才会明朗,所以说“性不自性,
由情以明”。由此我们不禁想到禅宗北派神秀“时时勤拂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