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52章完结

第152章完结

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

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

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

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

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

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

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注]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

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

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

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5′0′2_t¨x^t\.,c\o·m/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

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柳宗元很小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贞元五年(789),他1

7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但名落孙山。此后他又连续两次投考,都没有及

第。在唐代,进士有“白衣公卿”之称,由进士出身入仕,是读书人的理想出路和

梦寐以求的目标。但中唐以后,科场往往被权贵把持,请托、干谒之风盛行,考试

等第往往先定。读书人空有文才,没有得到权贵的援引、推荐,要想及第是相当艰

难的。柳宗元在求举过程中,也曾请托援引。贞元八年(792),权德舆征拜博士,

改左补阙,柳宗元曾向他投献过诗文。但柳宗元及第并不单单依靠了权贵的榆扬,

还因为他有真才实学。这一年陆蛰入相。第二年,陆蛰用户部侍郎顾少连权知贡举。

顾少连是个不畏权贵、执法严格的人。-纨^夲+鰰`颤¨ !已^发^布_蕞~欣?蟑,劫!他主持考试,不顾权势者“众口飞语,哗然

涛张”,大力选拔孤寒之士,柳宗元于这一年及第,同榜32人,其中包括他的终生

至友刘禹锡。

按规定,唐时进士及第的人,一般要经过吏部制科考试,才能做官。恰在这一

年的五月,父亲柳镇在长安病逝。柳宗元由于眼父丧,在三年之内无法参加制科考

试,也不能去谋其他出路做官。于是,柳宗元到分阝州去看望在分阝宁节度使府中

任职的叔父柳缜,从而有机会考察唐代的西北边防。

贞元十二年,柳宗元眼父丧期满,与少年时订婚的杨氏成了亲。同年,他参加

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但未被录取。

柳宗元曾自述说:“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注]他早

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他在制举落第时,曾给大理卿崔做写信,表示自己不是

“探奥义、穷章句、”为腐烂之儒”。他又写道:“有爱锥刀者,以举是科为悦者

也;有争寻常者,以登乎朝廷为悦者也;有慕权贵之位者,以将相为悦者也;有乐

行乎其政者,以理天下为悦者也。然则举甲乙、历科第,因为末而已矣。得之不加

荣,丧之不加忧,苟成其名,于远大者何补焉!”[注]在柳宗元看来,登科第、做

高官并不是自己的目的,他也不做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腐烂之儒”,而希望

“行乎其政”以“理天下”。他所谓的“政”,即孔孟以来儒家提倡的“仁政”,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rdqu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