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的荐举,已准备离开柳州。¢E.Z.小′税!枉? -免,肺/阅¨独~但由于长期的流谪毁坏了他的身体,柳宗元终于没
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甚至没能实现有生之年返回故乡的愿望,满怀无限的愁绪
死于柳州。死时年仅47岁,时间是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他从青年时代就
立下了“辅时及物”、“兴功济世”的理想,并满怀热情地去见诸实践。但时代没
有提供给他更多的机会,使他的才不得施,贬斥终生,赍志以殁,这不仅是柳宗元
一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柳宗元临死时,曾写信给好友刘禹锡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注]把自己的全部著作托付给他。刘禹锡将他的遗著编纂为《柳河东集》30卷,并
亲自作序。宋代世采堂刻本则分为45卷,外集2卷。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天说》、《答刘禹锡天
论书》、《天对》、《贞符》、《非国语》、《封建论》、《时令论》、《天爵论》、
《断刑论》、《与韩愈论史官书》、《与吕道州论非国语书》等。-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侯外庐编的《柳
宗元哲学选集》(中华书局,1964年版)辑录他的哲学著作较为全面。
三、出入百家 归于孔子
儒学发展到了唐代中后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传统儒学方法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一些儒家学者开始摆脱两汉以来的章句训诂解经模式,寻找对儒家经典
的新的解释方法,并重新思考儒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探索儒学发展的新途径。
早期古文运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的讨论,以及啖助、赵匡、陆淳等人的《春秋》学
研究,都反映了儒学革新的时代要求。从思想史角度说,早期古文运动至少为儒学
创新做了两方面的贡献:一个是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要求文学应以儒学为
根本,为宣传儒学服务。一个是离开章句训诂之学,直接理解儒学的基本精神。+狐*恋*文!茓- +首~发?而
以啖、赵、陆为代表的《春秋》学派,否定《春秋》三传的权威性,以经驳传,按
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直接从孔子对春秋时代的认识中获得对现实的启迪,
为现实服务。
柳宗元自幼博览群书,不重章句,思想上坚信儒家学说,在理论与行动的基本
方面,以实践圣人之“道”自任,“惟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
元为务”[注],“其道自尧、舜、禹、汤、高宗(武丁)、文王、武王、周公、孔
子皆由之”[注],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道统”,与韩愈之说相呼应。他认为,孔子
集先圣之大成,“夫子之道阂肆尊显,二帝三王其无以侔大也”[注]他声称读书作
文“其归在不出孔子”[注],一生努力为“延孔子之光烛于后来”[注]
。但他不赞
成墨守章句、死背教条以矜世取誉。他特别强调通经以致用。在永州时,他曾在文
章中说:“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
舌。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儒可以说读为哉!”[注]他认为,得到了官位,就应
该把平生所学的“圣人之道”付诸实践,这样才不辜负孔子的教诲。单单靠讲说诵
读,难以称之为儒。他又说:“仲尼之说岂易也?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
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
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