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制度,为禅师立下了行为戒律。,8!6′k?a·n^s?h?u·.¨n-e*t+其中首先讲报恩、尊祖,用儒家的忠、孝观念补
充了佛教戒律的内容。柳宗元把儒学的礼义与佛教的戒律等同起来,认为二者同样
起着“持世”的作用。在《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中,他认为: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
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
因此,佛教戒律与儒家礼义在效用上相通。
5.佛理合于中道。“中道”或“大中之道”,是柳宗元“圣人之道”政治思想
的主要内容。佛教也讲中道,佛教的许多思想,尤其是天台宗的中观思想中,也体
现了“中道”原则,因此,柳宗元极力称道。章士到曾指出:“大中者,为子厚说
教之关国语,儒释相通,斯为奥秘。”[注]在《岳州圣定寺无性和尚碑》中柳宗元
说:“佛道愈远,异端竟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x~z?h+a-i!s+h,u!.~c¨o_m-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
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在《南岳云峰和
尚碑》中也说:“师之道,尊严有耀,恭天了之治,维大中以告,后学是效。”
“大中”思想本为儒家所固有,而释教能冥契此说,故柳宗元大加赞扬。
6.“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注]柳宗元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佛教“不
与孔子异道”,“往往与《易》《论语》合”,佛教义理中包含着与“圣人之道”
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是不应当简单加以否定的。
柳宗元按照自己对佛、儒二教的领会,“统合儒释,宣涤疑滞”[注],目的是
通过有选择地容纳佛学思想,借助佛学理论来“推离还源,丰佐吾道”[注],丰富
儒学的思想方法,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求¢书,帮~ +勉/费/阅^黩.
七、韩柳兴儒 异曲同工
唐代中后期,儒学发展面临着重大的转折。一方面,两汉以来的传统儒学已发
展到尽头,一些学者在努力寻找新方法,力图使儒学走出章句训诂的死胡同;另一
方面,思想界围绕着三教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前沿学
者在掀起文学革新运动高潮的同时,打着“文以明道”的旗帜,进行着复兴儒学的
尝试。韩、柳二人虽然目标一致,但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1.在复兴儒学方面,韩、柳二人都主张扫除章句,直契原旨,但韩愈沿着思、
孟一系的路子,但道统,明心性,开启宋代性理学之先河;柳宗元则致力于对荀派
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批判两汉以来“天人感应”说入手去复兴儒学,对理学开山
祖张载影响颇大。
2.韩柳二人都对三教问题发表过意见,但在如何对待异质文化上,二人观点截
然相反。韩愈严厉排斥佛,以维护儒学的纯洁性和独尊地位,柳宗元却主张取其
“韫玉”以佐”吾道”。如果说韩愈的观点反映了唐代中后期部分儒家士大夫的危
机意识,那么柳宗元的主张则表现了整个唐代文化开放、兼容的宏大气魄。韩柳二
人的理论建树,开启了儒学复兴的先河,他们都是由汉唐章句之学向宋明理学转变
的关键性人物。
(杨世文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安乐先生 邵雍
(101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