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论框架建构自己的体系,与关中传统的学风有一定联系。.暁!税!宅+ ¨首?发′早于张载的关中学者
如申颜、侯可等人,他们的特点也是注重自然科学,讲求学贵实用。张载虽然与他
们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张载的学术,主要来自他自己刻苦的学习和探索,在构造新儒学的潮流中,能
开风气之先,也得益于与同代学人的交流。他与洛阳二程兄弟是亲戚,论辈份,他
比二程大一辈,二程称他为表叔,年纪也比二程大十来岁,由于共同的理论爱好,
他们之间过从甚密,经常讨论学术问题。就在京城讲易学的时间,他们一起讨论了
道学的宗旨。据原是张载学生、后来又为二程弟子的吕大临描写这次讨论的情况说:
“先生涣然言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所谓“吾道自足”,一方面是说儒
学的道统本来就可以包容一切,不必借助佛教、道教等其它流派。¢s_o?k~a·n_s_h+u¨./c¨o-m′同时也说明张载
创立新的儒学体系的信心。后来二程的弟子为抬高自己学派的地位,想把张载的关
学说成学自二程,被程颐本人斥为“肆无忌惮”。说张载的学术学自比他少十几岁
的晚辈二程兄弟,当然是悖于事理,不过关学与洛学之间有思想交流,这倒是合乎
实际。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张载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嘉祐二年(1057),
他已经37岁了,这一年,他考取了进士,开始走上仕宦道路。
二、躬行于礼教 经世以致用
张载一贯的主张是为学须与政术结合,他大力宏扬孔孟儒学的目的就是要有益
于实际的治道。关中学风的特点除了重视自然科学外,就是特别重视“以礼为教”。
还未及第时,张载在关中已经有很高的声誉,文彦博在长安任通判时,曾聘请他到
学宫讲学,得到长安士子的尊重。\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登进士第后,开始授祁州司法参军,以后又到丹
州云岩县当县令,在县令这种亲民之官的位置上,他开始贯彻自己“明礼教、敦风
俗”的政治主张。他任云岩县令期间,经常在一个月中选择一个好日子,准备一点
酒席,召集乡里的老年人到县衙里来聚会,他亲自向老人们敬酒,目的是要人们学
习和发扬养老、尊老的传统,同时借此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另外,还要借助这些
乡老,传播自己忠孝仁爱的政治伦理观念。他常常发布有关道德教化的“教告”,
为了将这些“教告”的内容贯彻到乡民中去,他还经常把基层的乡长们召集起来,
当面教谕,再要他们教谕乡里百姓。有时走在路上遇到乡民或者乡民有事到县衙里
来,他就要询问某个时间某乡长告诉你们某个事情没有,如发现有些人打折扣没有
传达,就要追究这些乡、里基层官吏的责任。
张载倡导的“明礼教”,主要是要推行古代儒家的礼仪制度。首先,他力图使
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这些礼仪规范。对他的学生门徒,他教他们洒扫应对,携老抚
幼之礼;在家里,对未嫁之女,也让他们参加祭礼,熟悉一些日常的礼仪规则。他
认为当时民间的丧葬、家祭这些大礼,不合古礼的规则,提倡改从古礼。经过他的
倡导与身体力行,关中一带形成讲礼、重礼的风俗,用张载自己的话说:“关中学
者用礼渐成俗”[注]。
张载在任地方官期间,注意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际事物,
如兴办学校,救灾,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北宋王朝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而最
高统治者却采取一种防内虚外的治策,致使对外战争经常失败。张载对这种边防积
弱的局面感到很忧虑,他青年时代那种为国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