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认心
外有道。因此,陆九渊指责朱熹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叠床上之床”、
“架屋下之屋”,全是多余。通过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的辩论,充分表明:在本体
论上,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从哲学基本问题上讲,他
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从治学目标上看,他们都是为封建主义的统治制度制造理论依
据。对这一点,后来黄宗羲做了正确结论,他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家山学案》)总之,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
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
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
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
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五、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
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