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格物”方法。他把这种格物方法叫做“收其故而存其良”。这是孟子
“性善论”、“良知良能”和“养心莫善于寡欲”论的进一步发挥,也同陆九渊的
观点基本相同。它对后来王守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总之,张栻的“格物致知”论,虽然同程朱有共同之处,但又有所离异,它同
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思想却基本相同,但也表现了融和理学于心学的特点。
在知行关系上,他不同意程朱的“知先行后”和“知主行次”论,提出了“知
行互发”的主张。
张栻比较清醒地看到,在当时的知识界普遍存在着“重知轻行”脱离实际的流
弊。他说:“近岁以来,学者失其旨,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本之不立,
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盖忧此,特未知二者互发之故也。(《论语解序》)
这一看法同程朱的“知先行后”、“知主行次”说很不一致,这说明他虽然学承二
程遗统,但不是盲目继承,而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他并未公开否定“知先行后”
论,甚至也讲过“知先于行”,可是他却作了一些说明,使之与己说不相抵触。例
如他说;
所谓知之在先,此固不可易之论,但只一个知字,用处不同……譬如行路须识
路头,诚是也,然要识路头,亲去路口寻求之方得,若只端坐在室想像路,而曰:
吾识之矣,则无是理,元晦所论知字,乃是谓知至之知。要之,此非躬行实践则莫
由至”。(《全集》卷19)
他之所以没有否定“知先行后”的说法,但并没有把“知先行后”看做是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