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25章完结

第225章完结

说兴,学者视国家之事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漠然不知,至有不识前辈姓名者。/t^a+y′u¢e/d_u·.·c/o-m-异

时一旦立朝廷之上,委之以天下事,使都是杜撰,岂知古人所以教国子之意。然又

须知上之教子弟,虽将以为他日之用,而子弟之学,则非以希用也。盖生天地间,

可不知天地间事。”(《遗集·杂说》)在这里,吕祖谦说明了自己的教育思

想,说明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病,提出了教育之目的在于为

国家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

为了说明学以致用的道理,吕祖谦以百工治器为喻,他说:“百工治器,必贵

于用,而不可用,工弗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同上)因此,他对当

时士人只重虚文不察实际的不良风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今人读书,全不着有用看。且如二三十年读圣人书,及一旦遇事,便与闾巷无

异。或有一听老成人之语,便能终身服行,岂老成人之言过于六经哉(同上)!

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只读圣贤之书,不闻实事之人并无真才实学。\w!z~s+b,o.o*k*.^c¢o_m/因此,

吕祖谦不仅强调学以致用,还提出了如何培养有用之才的途径。他说:“为学须日

用间实下功夫,乃得力。”(《遗集·与学者及诸弟》)他要求学者“以务实躬行

为本”(同上《与内兄曾提刑(致虚)》)。他这些思想,在《太学策问》中明确

归纳为“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十个字,鲜明地体现出他的经世致用主张。

在吕祖谦自己的治学方法上,就尽力实践了上述思想。在认识方法上,主张研

究问题“不可有成心”,强调“参合审订”、“再三商榷”,并且十分重视民众实

际生活的经验,认为“闻街谈巷语;句句皆有可听;见舆台皂隶,人人皆有可取”

(《文集·杂说》)。不仅提出了治经史以致用,同时还用大部分时间对历代的经

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著有《历代制度详考》一书,企图

经过研究与考察,从中得到经验与教训,寻求解决当前国计民生问题的办法。/s′i,l,u/x-s¨w..-o\r_g\例如,

他在《历代制度详说》中,就提出了针对当时赋役、兵制、田制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他在考查历代赋役制度的利弊后,便提出了“寓兵于农,赋税方始定”的意见。在

田制方面,提出了“均田”的主张,在兵制方面,他指出了当时兵多为患,主张精

兵,他说:“敌之畏,畏其精也,非畏其多也。”(同上卷11)

注重实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说明吕祖谦在学风上不同于当时所谓正

宗的道学家,因为那些道学先生习惯拱手端坐,空谈性命道德,对于国计民生中的

实际问题却不屑一顾。更表明了吕祖谦多少有一些超越于理学束缚的地方,难怪朱

熹批评他说:“伯恭之学合陈君举(陈傅良)、陈同甫二人之学问而一之。永嘉之

学理会制度,偏考其小小者,唯君举为其所长。……同甫则谈论古今,说王说霸。

伯恭则兼君举、同甫之所长。”(《宋元学案·东莱学案·附录》)朱熹同陈傅良、

特别同陈亮在学术观点上分歧很深,上述评论实际上是对吕祖谦的不满,所以他还

批评吕祖谦“博杂极害事”。吕祖谦的“博杂”不仅有突破正宗理学的倾向,甚至

还有超出“吕氏家学”的地方,由于他主张学以致用,这种“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