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中外欣然,幸得苏息”之时,在议和气氛掩盖着危机的情况下,陈亮的上
书自然被置之不理,然而他的“中兴五论”却被历代爱国人士所赞颂。/天¨禧`暁+说《中兴五论》
说:“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陵寝不可以不还,
舆地不可以不复”,他建议趁当时金人内部混乱,“虏酋庸儒,政令日弛,舍戎狄
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情”的大好时机“早为图之”,
如果错过良机,恢复中原就不可能了。以后,他又上书四次,竭力反对南宋政府隐
忍事仇,苟且偷安与金人通和的妥协政策,他说:“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要求孝宗皇帝“不可苟安以玩岁月”(同上)他批判
主和派的悲观论调说:“以北方为可畏,以南方为可忧”,是“不识形势”(《戊
申再上皇帝书》),认为从历史上看分裂的局面不可持久,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大
趋势,在军事上,他反对以临安(今杭州)为京都,认为“坐钱塘浮移之隅以图中
原,则非其地”(《上孝宗皇帝第二书》)因为钱塘地势不利,一亮尝环视钱塘,
喟然叹曰‘城可灌耳’”(《宋史》本传),因此坚决主张迁都于建业(今南京),
这里有“据险临前之势”“如虎之出穴”可足以“成戎马长驱之势”(《戊申再上
孝宗皇帝书》)。?5/2.m+i¨a*n?h?u^a+t^a+n_g·.\c¨o-m/他建议定都建业,经营襄、汉,作为防守和出兵北伐的基地。这
一建议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后来方孝儒在《读陈同前上孝宗四书》中评论说,当
时宋孝宗如能“用同甫,听其言,从其设施,则未必无成功”。
陈亮的几次上书不仅在抗金复国方面提出了正确的策略和政案,而且还以锐敏
的眼光,指出了南宋的政治腐败,士气不振,理学误事等积弊都与恢复大业息息相
关,指出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萎靡而不振”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针对这些问题,他
提出了一些革新措施。·l¢o·o′k¨s*w+.!c-o′m,陈亮认为造成南宋政治腐败的根源在于统治集团的因循守旧,
不思变法。指出南宋政治“大抵遵祖宗之旧,……不究变通之理”(《上孝宗皇帝
第一书》),结果是“至于今日,而不思所以变而通之,则维持之具穷矣”(同上)。
为此,提出了革新变法的主张,认为“法令不必尽酌之古,要以必引”(《三国纪
年》),陈亮在《中兴五论》的《中兴论》里提出了如下的改革纲领:
清中书之务以立大计,重六卿之权以总大纲;任贤使能以汰宦曹,尊老慈幼以
厚风俗;减进士以列选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荐举之实;多置台谏以肃朝纲,精择监
司以清郡邑;简练重令以澄其源,崇礼立制以齐其习;立纲目以节浮费,示先务以
斥虚文;严政条以核名实,惩吏奸以明赏罚;时简外郡之率以充禁旅之数,调交总
司之赢以估军旅之储。择宗令以滋户口,户口繁则财自阜;扌束将佐以立军政,军
政明而兵自强。置大帅以总边唾,委之专而边陲之利自兴;任文武以分边郡,付之
久而边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国家之势,来敢言以作天子之气;数间谍以得虏人
之情,括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这个改革纲领共24项,对行政、经济、财政、军事、法制、风俗等各个方面都
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建议。陈亮在这篇《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