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54章完结

第254章完结

这些话也是对皇帝讲的,要求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言论公开。.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他把“公议”提

到“天理”的高度,企图得到皇帝的重视。既然“天理”是永远不可泯灭的,那么,

作为“天理”之表现的“公议”,也是万世如一日,不可泯灭的。其不可泯灭的根

本原因,在于“公议”存于人心,尽管有权势的人可以暂时颠倒是非,然而最终为

世人所不容。真德秀认为,“公议”,就是“天道”。顺应天道,则人佐之,天助

之。这种天人一体的思想显然是儒家的顺天应人思想的表现。

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冬十月,真德秀受命为特使北去金国庆贺其新主登位,

十一月至盱眙(今属江苏),有消息传来,得知金国发生内乱,就中途返回京师。\第,一¢墈.书,旺¢ \耕¢新-嶵/全*

他回朝之后,对宁宗说:

臣自扬之楚,自楚之盱眙,沃壤无际,陂湖相连,民皆坚悍强忍,此天赐吾国

以屏障大江,使强兵足食,为进取之资。

顾田畴不辟,沟洫不治,险恶不扼,了壮不练,豪杰武勇不收拾,一旦有警,

则徒以长江为恃;岂如及今大修垦田之政,尊为一司以领之,数年之后,积粟充实,

边民父子争欲自保,因其什伍,勒以兵法,不待粮饷,皆为精兵(《宋史》本传)。

这个建议,对于当时巩固北方边防,不失其为最好的策略。由于南宋王朝的政

治腐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数各级官吏文恬武嬉,不顾大局,搜刮民脂民膏,图一

时之享乐,造成沃野荒芜,田畴不辟,水利失修,边关要隘守卫松弛,兵士不加训

练,武备人才不受招用,一旦有警,只侥幸寄希望于长江天险之阻,这是很危险的。

真德秀看到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和人民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统治阶层

对上述问题的忽视。^天,禧\小~税^枉/ _勉.费?悦\黩¢他认为,如果能够在长江以北的南宋辖区设立专门机构,派人

前去,一面大修垦田之政,解决了生产问题,不出数年,就可以使积储充实,一面

就地组织爱国群众,因其什伍进行军事训练,一定能够做到足食足兵,巩固边防,

抵御北方敌人的入侵。可惜真德秀的满腔热情和正确的建议,未被腐败的当权者所

采纳。于是他只好再进忠言,提醒最高统治者说:“国耻不可忘,邻盗不可轻,幸

安之谋不可恃,导谀之言不可听,至公之论不可忽。”(同上)真可谓竭尽忠忱,

不遗余力。

真德秀于宁宗在位的后期,忧患于国事,屡屡进言,数年之间,“论奏恳恳,

无虑数千万言”,其中许多意见十分中肯,因而受到了宁宗的尊重,可又引起了当

时身居高位的权相史弥远的忌恨,原来自韩囗胄失败后,大权落到主和派史弥远之

手,他结党营私,重用小人,排除异己,真德秀对其所作所为十分憎恶,由于这些

原因,史弥远对他更为不满。另一方面,由于真德秀的奏议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

了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之心声,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甚至将他的论奏抄录出

去,进行传播和诵咏,这就使他成为名重一时的政论家。这时史弥远又想笼络他,

使之为己所用,而真德秀却不与之合作,主动请求到地方上去任职。

二、关注国计民生 躬行惠民之政

宁宗在位的最后几年,真德秀基本上是做地方官。在这时期,他作了一些利国

利民的好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一是救荒惩贪。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真德秀受职为秘阁修撰,实授

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当时江南东路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灾害,其中尤以广德、太平

两军州最为严重,他到任后,首先是去赈灾,分别派遣官员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