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理方面加以疏解,深入探讨其微言大义,发明张大朱熹之说。′e/z-l^o·o_k\b,o\o/k/.¨c!o`m′他摆脱了汉唐局
限于文字训诂的治经方法,在五经研究上完成了由汉、唐的典制训诂转入宋元的义
理疏注这一发展过程。毋庸置疑,这确是“朱子门人所不及”的经学成就。即使在
元代,研究五经者虽然不乏其人,但唯有吴澄的成就最为显著。
八、草庐学说
吴澄与许衡同为元代名儒,当时号称“北有许衡,南有吴澄”。许衡主要是承
传程、朱之学,而吴澄则主要是折衷朱、陆之学。《宋元学案·草庐学案》将吴澄
列为“朱熹四传”、“象山私淑”。全祖望说:“草庐出于双峰(饶鲁),固朱学
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然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宋元学案》卷92)
吴澄,就其师授而言,当是朱学人物,所著《五经纂言》,也是“接武建阳(朱熹)”;
但从其论学实际来看,吴澄又是元代“和会朱陆”的突出人物。?鑫_顽~夲-榊?颤¨ ^更¨辛?嶵.全^对于朱、陆之学,
他既看到了其相同的一面,也看到了其相异的一面,他企图解决朱、陆之间的矛盾,
进而和会朱、陆。在理学上,吴澄确实谈了不少朱学的内容;但对于朱、陆的分歧,
他又基本否定了朱熹的“道问学”论,而接受了陆学的本心论,提倡读书问学当以
陆象山的“尊德性”为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朱熹哲学方法与体系的矛盾。因
此,草庐学说是折衷朱、陆的产物。
以下分别从道统论、天道观、心性说三个主要的方面,对吴澄的理学思想进行
简要的论析。
道统论儒家道统说,始于唐代古文家韩愈。韩愈为了辟佛反老,特提出儒家圣
人传道的道统。此说一倡,遂为后世儒家所祖述,道统也就成了儒学名流自谓得孔
门心传、以抬高自己身价的工具。+w`d?s,c¢w¨.·n¢e_t^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就是如此,吴澄则更有
甚之。他19岁作《道统图》,便慨然以接武朱熹继承道统自任。对于道统,吴澄曾
有这样的论述:
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诛泅
邹鲁,其利也;镰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皇其元,尧舜其亨,禹汤
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贞呼!
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
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元史·吴澄传》)
从这段文字中,充分体现出吴澄道统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其一,以天为道统之原。韩愈的道统始于尧舜,而吴澄则借用董仲舒“道之大
原出于天”之说,视天为道统之原,尧舜继之。这显然反映了宋以来儒家的宇宙本
体观念。
其二,高度重视宋代理学。吴澄根据《周易》的元、亨、利、贞排列,把道统
的发展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元、亨、利、贞
四个小段;而特别把两宋理学排在儒学发展的“近古”阶段,亦即最后阶段,处于
终结之“贞”的最高位置。这表明吴澄对于两宋理学的极端重视。
其三,一自我标榜为朱子传人。吴澄在《道统图》中,将近古理学阶段从周敦
颐发展到朱熹,按序排列为元、亨、利,而处于终结的“贞”却有意留下一个空缺。
显然,吴澄的本心是想以“贞”自任,从而跻身于宋儒诸子之列,成为朱熹之后道
统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