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79章完结

第279章完结

即拜师入门,久之乐而忘归。+墈¢书!君` _追!最+薪~彰_结`其乡年轻学子和诗社好友们都再三劝他返回家园,并

十分关切地说:“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此!”董氵云深有感慨地答道:“吾方幸逃

于苦海,悯若之自苦也,顾以吾为苦耶!吾方扬囗于渤氵解,而振羽于云霄之上,

安能复投网里而入樊笼乎?去矣,吾将从吾之所好。”此后,他便自号曰“从吾道

人”,一直服膺王守仁,潜心研究阳明心学。

当年八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照得大地如同白昼。王守仁宴集诸生于天泉桥

碧霞池上,门人在侍者有一百余人。酒至半酣,众门人歌诗助兴,有的弹琴,有的

吹箫,有的击鼓,有的泛舟,有的投壶聚算,有的叩舷高唱,远近相和,此伏彼起。

看到诸弟子忘情任性,心旷神信,王守仁不由得兴奋异常,他深深感到“聚天下英

才而教之”的莫大快乐。于是,他即兴赋诗两首,其二云: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k\a/y?e¨-¨g\e`.·c+o+m`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月夜二首(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王守仁在此诗中俨然自诩为当年声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孔子,

而公开贬斥宋代理学家朱熹和汉代经学家郑玄,表明自己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势

不两立,也与汉代经学格格不入,这充分显示了王守仁大力倡导“心学”的鲜明立

场和大无畏精神。

嘉靖四年(1525),王守仁在《答顾东桥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良知”和

“致良知”说,对朱熹:“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等思想进行了理论批判。

“良知”论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思想的展开和理论化,“致良知”就是通过发展

“良知”而使人的道德潜能现实化,从人自身的本性中派生出现实人生的价值和生

命的价值。′墈¨书!君· .最_芯^蟑/劫\埂!新′筷^所以,王守仁特别教诲诸生:“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

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示诸生三首》)他要求诸生抛弃旧学故纸

辞章,力求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这一年,王守仁为父亲守丧三年已经满期,按照惯例,朝廷应当召他回京,官

复原职。但是,尽管御史石金等人交章论荐,而执政者却一概不予理睬。随后,尚

书席书又上疏特荐曰:“生在臣前者见一人,曰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后为首辅,

因被人攻讦去官);生在臣后者见一人,曰王守仁。且使亲领诰券,趋阙谢恩。”

然而,朝廷终究不召守仁领券。这样,他只好闲居在家,继续授徒讲学。九月,他

与诸生制订了讲会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性活动组织章程。集会地点

定于龙泉寺中天阁,时间定为每月初一、初八、十五、甘三日。条约要求诸生“务

在课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势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

“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

成;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守仁组织讲会,订

立条约,倡导诸生在讲会中地位平等,争论自由,这是他创建阳明学派的一项有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