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
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认为,“知行”问题与
“心理”关系紧相联结,朱熹学说之失就在于分“心”与“理”为二,因而导致分
“知”、“行”为二。他一反朱熹“外心以求理”之说,主张“求理于吾心”,大
力倡导“知行合一”。
王守仁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论,主要是因时而发。明代中叶宦官专权,政
治腐败,贪官污吏肆意横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严重威胁着封建政权的稳固,
有力冲击了封建王朝的伦理纲常,大大加深了明代潜伏已久的社会危机。由此,王
守仁痛感:“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而人是己见,
莫肯相下求正。”(《答储柴墟(二)》)于是,他以治天下之病的“医国手”自
诩,几经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一个自以为救治此病的“良方”,这就是“知行合一”。
在王守仁看来,人们想的与其做的基本上是相合的,如果彻底去掉人们对于封建伦
理经常的违戾意识,就不会发生违反和破坏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如果分“知”、
“行”为二,其危害甚大。所以他曾明确指出:“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
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
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
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着重从“知行”的同一性方面较为深入地进行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