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83章完结

第283章完结

;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答罗整庵少宰书》),因而

“致知”也就在于“格心”。《孟子》所谓“良知”,主要是指先天固有而不经后

天习得的善性,即天赋的道德意识。王守仁就此作了很大的发挥,认定“良知”为

心之本体,能生天地、万物和人类;它“动静一源”,是封建伦理的升华和至善的

道德;它是“辨别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被改造过的《大学》“致知”

和被发挥了的《孟子》“良知”两个观点便溶合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在王守

仁看来,“良知”也就是“道”、“天理”、“本心”;“致”就是使良知“明觉”

和“发用流行”。“致良知”也就是把“良知”扩充、推及到万事万物之中,予以

发扬光大,从而将人的潜在道德意识转化成现实的人生价值。

王守仁之所以要倡导“致良知”,自然是为了达到“为善会恶”、维护封建道

德规范这个现实目的。所以,他后来把自己的心学宗旨归结为“王门四句教”,即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守仁的晚年定论,与其“致良知”说相吻合。由于“致良知”说甚为“明白

简易”,“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党”(《寄邹谦之(三)》),加之王守仁宣扬

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人”(《传习录下》),使“致良知”得以普及

和推广,因而其影响十分深远。

教育论王守仁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

一生讲学不辍。凡他所到之处,或立“乡约”,或兴“社学”,或建“书院”,总

是大力推行社会教化,并借以宣扬他的思想学说。王守仁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