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84章完结

第284章完结

在京师任职时正式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嘉靖七年(1529)去世,一共渡过了20余年

的讲学生涯。`7*k′a¢n-s¨h!u*w,u+.!c¢o.m¨他注意继承古代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王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

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立志,是四项准则

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

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书朱守谐卷》)。这就高度强调了“立

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守仁提出了“勤学”一项,他说:“已立志为

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教条示龙场诸生》)

他要求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同上)。王守仁提倡诸生

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幻`想¢姬′ ,追~罪¨辛\漳!结-为此,他又提出了“改过”、

“责善”两项要求。“改过”是对己而言,王守仁认为凡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

能改过”;“责善”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王守仁指出:“责善,朋友之

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同上)以上四项准则,其实质虽然属于封建道德修养

的范畴,但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

要“自得于心”,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曾说:“夫君子之论学,

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

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答徐成之(二)盯王守仁还强调即使对于

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比·奇?中-蚊-枉? /蕪,错.内\容`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

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王守仁倡导的这

种不迷信权贵,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其三,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道

德的修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他强调学习“不可躐等”,“须从本原上用力,

渐渐盈科而进。”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

习中循序渐进。他曾向诸生明确指出:“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

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到此方是精一功夫。”(《答聂文蔚(二)》)与此同时,王守仁又极力倡导因材

施教。这是与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

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王守仁曾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

也须慢慢琢磨起来”。(《传习录下》)这是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因势利

导,不可超越其接受能力而施教。王守仁还指出:教学要注意学者的症结所在,不

可不问青红皂白,乱授一气。就象良医治病,初无一定方剂,只是各随病人症候的

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