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学问、砥砺志节,使自己增长了见识,眼界亦更为开阔。′咸·鱼/墈*书,王· `毋?错\内¢容\
复社初期,其锋芒主要即指向温体仁。当时朝堂之上,“政府大僚多用攻东林
者,而言路则东林为多”[注](《明季北略·门户大略》),这种格局出自崇祯宸
衷独断、精心安排。对温体仁入阁及秉政,虽然言路藉藉,攻劾几无虚日,但皇帝
不为所动,而且,“丑劾体仁者,无不见责;为体仁劾者,无不立罢”(《明季北
略·罢文震盂》)。针对这一现实,复社采取迂回的策略,企图使皇帝所能接受的
周延儒再度入阁。周宇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禧二年(1629)底入阁,六年(1623)
六月,因被温体仁排挤而罢免。其人“庸驾无才略,且性贪”(《明史·周延儒传》),
政治态度上则依偎于逆党和东林之间:延儒早年即与媚事魏忠贤的阁臣冯铨关系密
切,故崇禧初年曾有如“延儒柄政,必为道党翻局”的说法;而当温体仁准备起用
道党中人王之臣时,延儒却反对。¢1¢5!8?t+x`t*.-c?o¢m¨他与东林人士颇有往来,后与钱谦益争入阁,又
仇恨东林;而崇祯四年(1631)主持会试,所取进士又多为复社中人(张溥即其中
之一)。加上受温排挤罢相等因素,复社诸人认为延儒倘能再度入阁,东林即有希
望有机会出头。不过这一设想迟迟未能实现。
崇祯十年(1637),事情有了变化。温体仁与宦官首领司礼太监曹化淳相互攻
讦,矛盾激化,曹向皇帝揭发温的种种劣迹,于是,温体仁佯称有疾,请求引退;
六月罢相,第二年病死,崇祯还深表惋惜。温居相位8年,对当时内忧外患交迫、民
不聊生的严重局势“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本传,下引同),由他汲引
入阁者如薛国观辈“皆庸才,苟以充位”,以此反衬出自己的才干,加之善于迎合
帝意,所以深获荣宠。-三·叶,屋_ -罪?欣`璋¨結/埂¢鑫?哙.这样一来,推周延儒上台的目的虽未达到,毕竟大敌已去,
复社的斗争矛头进指向在南京蠢蠢欲动的阉党余孽阮大铖。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园海,一号百子山樵,怀宁(今属安徽)人。
此人颇富文才,又极工心计,可以说是奸狡巨猾。早年投靠魏忠贤,曾杜撰“百官
图”、“点将录”之类,陷害罗织东林党人及正直朝士;天启末为大常少卿,对魏
忠贤极其恭顺,经常登门请安,暗中却重金买通魏府门房,索回谒见时使用过的名
刺以消除痕迹,不久又自行去职;魏伏诛后,知道朝局将有变动,立即写了两通奏
章飞寄死党杨维垣,一章专攻魏忠贤、崔呈秀,一章将东林及魏、崔各打五十大板,
嘱在朝中任职的杨维垣视情况择一代奏,因此得迁光禄卿。崇祯二年定“逆案”,
阮大铖因“结交近侍”被判流配,赎为民,从此郁郁不得志;后来还在家乡组织并
操纵中江文社,可见其不甘雌伏。
崇祯八年(1635),农民军入安徽,阮大锨避居南京。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作
为“留都”的南京仍设中央六部,遂成为东南政治中心。阮寓居南京后,格外活跃,
一方面大肆招纳所谓“豪杰游侠”,日日谈兵说剑,把自己妆扮成能为国御侮的守
边之材,同时又竭尽心力与清流拉关系,甚至以金钱美女为诱饵,企图收买复社人
士。及至温体仁罢相,而宦官集团之声势复振,逆案中人纷纷弹冠相庆,“即东林
中人如常熟(按即钱谦益)亦以退闲日久,思相附和”(《神道碑》),阮大铖更
是以为出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