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不为空疏之学的治学精神,这与明中叶以来风靡士林的那种“合多学而识以
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与友人
论学书》)的恶劣习气有着天壤之别。·秒_彰¢踕.小^税_蛧` `已.发^布¢罪′薪.漳*劫¢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顾绍芾病死,享年79岁,身为承重孙的炎武为祖父
服丧三年(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七个月)。崇祯十六年(1643)夏,期满释服,炎
武“循例入成均”,通过捐纳的方式成为国子监生,这年炎武31岁。半年之后,明
朝就灭亡了,炎武的人生历程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有人宗国泪 何地洒孤忠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
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
择率大军征服江南。.武/4·墈?书′ ^无¢错,内,容·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
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
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
到年底,迁往高旧居80余里的语濂经暂住。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
人)举荐,行朝诏用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
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
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
“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
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
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
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0′0¨小.税?惘~ .埂?欣,嶵¨快_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
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
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
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
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
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
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
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
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悲愤欲
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
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
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
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
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
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
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