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七,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的鄙陋风习,主张务本研经,理学须由经学中提炼而得;
主张以讲求经学的理学取代不讲经而附会禅的理学。,看`书_屋′暁¨税′蛧^ ¨蕪~错·内/容_而经学即理学,即“圣人之道”,
“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诗》、《书》、《三礼》、
《周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
其所著之书,皆以拨乱反正、移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而无益者不谈。……其于
世儒尽性至命之说,必归之有物有则、五行五事之常,而不入于空虚之论”(《文
集》六,《答友人论学书》)——与炎武一贯提倡的“明道救世”、“整顿风俗”、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依然血脉贯通。`咸′鱼^看+书/罔¢ ¢追*蕞*新-章,踕?
顾炎武提出“信古而阙疑”的治经原则,他认为“《五经》得于秦火之余,其
中固不能无错误。学者不幸而生乎二千余载之后,信古而阙疑,乃其分也。”(
《日知录》二,《丰熙伪尚书》条)因此,炎武的经学研究不依傍、不盲从,信其
所当信,疑其所当疑,体现了他求实的治学风格。
炎武之学术,实渊源于朱熹。章学诚《文史通义·朱陆篇》指出:“性命之说,
易入虚无。朱子求一贯于多学而识,寓约礼于博文;其事繁而密,其功实而难。……
沿其学者……五传而为宁人、百诗,则皆服古通经、学求其是,而非专己守残、空
言性命之流也。”
在历史舆地之学方面,顾炎武同样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炎
武治史,其志仍在经世致用,曾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文集》
六,《答徐甥公肃书》)在金石考古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炎武卓有成就,尤其值得
一提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两部著作。这两部长编性质的书虽
然主要出于钞录,但有断制,极富价值,不仅为清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开启了先路,
也是后人研究地理沿革、古代经济特别是明代经济史的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生当明
清之际的顾炎武,不仅是旧学术传统的破坏者,更是新风气的开创者。他的严谨朴
实的学风、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换而不舍的学术实践、调查研究归纳取证的治学
方法,诸多学术门径的开拓,与其“行己有耻”的耿介而傲岸的人格交互生辉,既
取得了宏富的学术成就,又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
人尊奉顾炎武为汉学之“不桃之祖”,虽然未获炎武之心,但炎武实足以当之,他
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之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邱进之 撰)
主要参考书
1.《顾亭林年谱》,张穆编,粤雅堂丛书本
2.《亭林先生年谱》,吴映奎编,扫叶山房《亭林先生遗著汇辑》本
3.《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
4.《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
5《清儒学案新编》,杨向奎,齐鲁书社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学术伟人 王夫之
(1619—1692)
儒者自命是以道义为社会服务的人,为了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这些人不仅需
要夙夜强学,精通治道,而且要身体力行,具有很高的修养。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