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
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
孔子之微言大义。?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清代学术概论》)
《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清学
正统派的根基。康有为著此书的出发点是,“锄去非种,嘉谷必茂,荡涤雾雾,天
日乃见,故首为是书,以清芜秽。”(《新学伪经考叙》)康有为在这部书中得出
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凡后世所指目的‘汉学’者,皆贾(逢)、马(融)、
许(慎)、郑(玄)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
孔子之经也。”(《新学伪经考·序目》)这个结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赖
以维系统治的正统封建守旧思想。其次,它在经学界刮起了一大飓风,催促人们对
传统的“精粹”进行反思和检讨。-6?吆?看`书-枉? ¢庚^新·嶵~哙\这在学术意义上是推翻了“古文经学”的“述而
不作”,在政治意义上是打击了顽固派的“烙守祖训”,为实行变法扫除了思想障
碍。
2.《孔子改制考》全书21卷,约34万字,初刊于1898年。
《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
传品。中国虽然号称文明古国,但“六经以前,不复书论,夏殷无征,周籍已去,
共和以前,不可年识,秦汉以后,乃得详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创
立教义,企图凭自己的理想来建立自己认为最好的社会制度,并把自己所向往的制
度托为古代所曾实施,借以争取人们的信仰,假借古已有之来加强其论点的说服力。
如老子假托黄帝,墨子假托夏禹,许行假托神农等,莫不如此。孔子创立儒教,提
出了一套他自己创造的尧、舜、文、武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依
据。*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六经中之尧、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
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不必其为尧舜文王之事实也”(《孔子改制考》)。
经过诸子争教,儒墨“显学”,从战国历秦到汉,孔子成为全国教主。
康有为通过《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大师,鲜明地主张
进步和革新,反对保守和守旧,从而为近代中国的变法改制张目。这种作法,是康
有为特别精明之处。梁启超评价说,康有为“以为生于中国,当先救中国。欲救中
国,不可不因中国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
可以立于大地,欲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
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先生者,孔教之马丁路得也。”
(《南海康先生传》)
三)、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独创的一种学说,大同世界是他毕生构造的一幅理想社会蓝
图。这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构成了维新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不失为中
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反封建意义的一面丰碑。
1.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反对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首先,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是据乱世,必须加以彻底改造和扫除,从根本上
予以否定。“据乱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智欺愚,以富轹贫,无公德,无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