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季氏旅于泰山。?白.马`书+院- ?首?发!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 乎 ?”(三) 此季氏即康子。古礼,惟诸侯始得祭其境内之名 山大川。季氏旅泰山,是其僭。冉有不能止,孔子非 之。 冉子退朝,子曰 :“何晏也?”对曰 :“有政”。 子曰 :“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十三) 其时,鲁虽不用孔子,犹以大夫待之。故孔子亦 自谓以吾从大夫之后也。冉子仁于季氏,每退朝,仍 亦以弟子礼来孔子家,故也子问以今日退朝何晏。又 谓若有国家公事,我必与闻之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十一) 孟子: 冉求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5
孔子曰 :“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之归老于鲁,后辈弟子从学者愈众,如子游、 子夏、有子、曾子、子张、樊迟等皆是。/x~t,i¨a~n\l*a`i/.`c/o,m·孔子谓小子 鸣鼓攻之,当指此辈言。鲁政专于季氏,冉有见用, 竟不能有所纠正,故孔子深非之也。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六) 冉有在孔门,与季路同列为政事之选。孔已告季 康子,“由也果,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六)孔 子又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一一)是在孔门,冉有常得与子路并称。今季氏既重 用冉子,孔子极望冉子能挽季氏于大道,而冉子自诿 力不足。然果能说孔子之道,不能改季氏之德,则惟 有恝然去之。今既不能恝然去,而又尽其力以助之。 此孔子所以称其画,又称其退也。见道在前,画然自 止,逡巡而退,非无其力,乃无一番坚刚进取之志气 耳。冉有既不符孔子所望,于是孔子晚年之在鲁,在 政事上所有之抱负遂亦无可舒展。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
6
直错诸枉,则民服。`s·h`u*w-u-k+a*n¢.`c?o?m!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二) 中庸: 哀公问政,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 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其时,世卿持禄,多不称职。贤者隐处,不在上 位。若能举直者错之于枉者之上,则民自服。其告樊 迟亦曰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十二)旋干 转坤,实只在一举错之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亦 此意。总之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天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十二)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 。”(十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 ?”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十二)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 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7
则劝 。”(二) 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 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 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 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 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者与治于人 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 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 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 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 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 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