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事件”影响之大,震动朝野。_萝/拉~晓+税′ `冕¨费?阅.黩·李德林自始至终经历了这场政治大搏杀。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
他私下里认为“五王”固然对杨坚有怨恨之心,但并非人人都有复仇之举。赵王忧愤之极,陡生杀杨之念是情理中事;越五虽同赵王过从甚密,但只是性情有些相似,生死大事未必肯同乘一条船;至于其他三位,纯粹是赵林从中做了手脚。当然,这只是李德林的心里话,他是不愿也不敢说出来的。
◎第17节 政治能和道德分离吗
杨坚的一句话又提醒了李德林,但李德林何尝忘记呢?对于有些政治手段,李德林不仅赞成,而且积极策划。
杨坚入主相府之后,虽百事顺利,但总感议事不太方便。为什么?因为毕竟还有一位位居其上的右大丞相汉王赞,这个位置虽是杨坚用来遮人耳目的,但汉王赞却把它看得很重。凡事都想指手划脚,杨坚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但又不便发作。李德林洞察此事,随建议杨坚如此如此。·y,p/x?s+w\.,n\e_t~杨坚闻听,马上笑逐颜开,把郑译找来,作了安排。
几天后郑译盛邀汉王和刘昉到相府饮酒赏月。
此乃附庸风雅之事。正值年盛的汉王赞岂肯落后,欣然赴会。酒宴刚开,一曲雅歌引出八位身着白纱的少女,银色的月光下乐声舒缓、舞姿柔曼,使人恍如置身于蟾宫之中。汉王赞一边饮酒,一边击节而歌,如痴如醉地沉迷于歌舞之中。
刘昉眼瞟着宇文赞,心中已有五分的把握了,他端起满满的一觚酒,笑吟吟地道:“请汉王满饮此杯。臣有句话,多日来如梗在喉,今日趁此良宵,想面禀大王,不知当讲不当讲了”刘昉故意卖了个关子。待汉王饮完酒,低声说道:“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文才武略,众望所归,而今孺子幼小,怎能成就大事?眼下先帝刚刚驾崩,人心未定,大王不妨暂且回避一时,回归您的府第,让我等从容摆布。待时局安定下来,再入主天台宫,岂不是上上策吗?请大王三思!”
一番话说得汉王赞如坐云端,仿佛腾云驾雾一般。/精*武^小-说^王? !追\醉\薪~彰\踕`拍着刘昉的肩膀,握着刘昉发烫的手,激动的语无伦次:“他日若能如愿,当忘不了君。”
“大王闲来无事,不妨多听听雅乐,观赏一下舞蹈。这几个舞伎是我多年训练而成的,就算送给大王的礼物,请笑纳!”
汉王赞本是酒色中人,这份厚礼自然是来者不拒。简直把刘昉当成了天下第一号忠臣良友。酒宴进行不多时,汉王便推说头痛急急带着八个如花似玉的舞女打道回府。杨坚第二天听到郑译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禁感慨道:
“真是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德林又立了一大功。”
对于处置北周王室宗亲,杨坚是铁了心了。在他看来,这一隐患一天不除,他就一天难以安心。他的政治蓝图是统一江南,拓展北疆,横扫六合,囊括四海,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内谋求长期的稳定。换句话说,清除宗亲宇文氏是其不可动摇的政治步骤。
在风风雨雨的年代里,儒家学说信仰已丧失殆尽,“非汤武而薄周孔”,取而代之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实力代表了一切,胜利就是真理。改朝换代就意味着新陈代谢,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残暴,恐怕每一个“禅位者”都概莫能外,所不同的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而李德林虑及的亦是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德林的理论依据是只有武功的社会是个不健全的社会,必须要建立一套社会价值体系,真的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无疑,他最看重的还是“孔孟”的儒家学说。而其核心“仁”则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道德的总体,其政治主张即“仁德政治”——仁政。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要求为政者要关心庶民,为政者要克己正身,以身作则;要求对庶民应“齐之以礼”,重在教育,不重刑罚。作为一名儒家的忠实信徒,饱学之士,李德林是信其言,行其事,他也并非不知道杨坚的所思所想,相反,他愿以自己的逆耳之言匡正新王朝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