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1章完结

第1章完结

[史学研究] 《帝国尽头是民国(出书版)》作者:傅国涌【完结】

编辑推荐

李锐、章诒和、张鸣鼎力推荐

继《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

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解读与追寻

一部故事体民国微历史

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领略更真实的民国图景

民国,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别样世界

“民国形象”,我的理解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超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那么猥琐和苟且,这份从容首先来自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后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没有断裂的一种自信与淡定,那是一个人活在至少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流血的时代里,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生命状态。~2`芭\看′书+旺` ¢追¨最.新`璋?节`

——傅国涌

内容简介

帝国尽头是民国,老旧帝国难以为继,初生的民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民国诞生曾给古老民族带来的欢欣与激动,却迅速消逝在称帝、复辟和一次次厮杀之中。/墈+书?君? !勉¢肺+粤+犊*不同的人寻找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道路,在一个速变、大变、剧变的转型时代里,人们渴望找到方向,不仅重新安顿个人的身心,也是为家国求出路,赋予这个变动中的中国以全新的意义。本书是既《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后,作者对民国精神的又一次深入挖掘与追寻,在尘封的老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奋争与热血,是新时代大幕开启的曙光。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等,并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多家重要报刊开设评论或历史专栏。主要著作有:《金庸传》《叶公超传》《历史的误会》《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比¨奇?中-雯?惘, .首′发′

=================

前言

1973年8月,顾准曾说,范文澜对“史官文化”歌颂备至。然而,“史官”二字的重心还是在于一个“官”字,“史”在这里是服从于“官”,也服务于“官”的。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都是史官修的“正史”,此外的史书被看做是“野史”。说白了,所谓“正史”常常从属于帝王权杖之下,最初的用意只是给帝王“资治”的镜子。换句话说,“史官文化”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史官文化”毫无正面意义,司马迁以忍辱之身秉笔直书他栖身的当朝事,以文治武功睥睨一世的汉武帝对他的记录、评判也抱有或多或少的敬畏。还有更早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史官文化产物的正史,因为这些坚持秉笔直书的史官一代代的努力而获得了一点尊严。

进入近代,随着循环王朝的陨落,史官文化开始消亡,史官的功能实际上被新闻记者代替了,有些记者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有些报人则本身就具备强烈的历史意识,报业巨子史量才认为报纸是“史家之别载,编年之一体”,他声言要把《申报》办成供后人借鉴的“史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说,新闻记者的位置就如同昔日的史官,史官要有不畏强权的精神,不惜杀身成仁的意志,而且要兼具才、学、识,记者也应该如此。

今天看来,包括《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在内,未尝不是一部部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中国近代史。在摆脱了帝王一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