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54章完结

第54章完结

随后,左舜生又去拜访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黄郛。!秒_章~节-暁?说*网¨ ?哽¢芯¢嶵!哙,一个偶然的机会,1934年春天,黄郛因为签订《塘沽协定》,受千夫所指。黯然自北平南下,准备返回莫干山隐居,在火车上意外地读到了上海《时事新报》上的一篇短评,对他却有持平之论、同情之理解。他一路打听这个署名“仲平”的作者是谁。直到后来从上海一个亲戚那里才得知这是左舜生的笔名,便托亲戚邀请左上莫干山一游。左舜生知道黄、蒋是昆季之交,于是在黄的一个旧部陪同下,上了莫干山。黄郛健谈,从上午9点一直说到下午4点以后,将一生风云、黄蒋交谊说了个大概,特别讲到当年协助蒋介石击败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劲旅,北伐初成,蒋政权在握之后,他辞归莫干山隐居,临别之际,蒋曾单独问他:“今后我所应持的态度怎样?”黄郛回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弟于‘毅’字之一字,已足够足够,今后只当在‘弘’字上多下工夫。”这是朋友之间的临别赠言,是真正的肺腑之言,不是官场的虚应客套,所以话说得直白,没有遮掩。?墈*书¢屋* \免`废·阅·黩¨亲耳听到这番话的历史学家左舜生,一直记得很清楚,连语气都记得。可以说,蒋始终少了一个“弘”字。十年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观察蒋的为人处世之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搞民主无量,搞独裁无胆。”“量”和“胆”,都与一个“弘”字连在一起。

黄郛当年的谈笑风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这位北洋时代做过内阁总理、摄政临时大总统,国民党时代做过上海市长、外交总长的政要,没有留下回忆录真是太可惜了,好在他的爱侣沈亦云有一本《亦云回忆》。莫干山上的黄郛别墅名为“白云山馆”,“白”取自他的字“膺白”,“云”取自沈亦云的名字。在一个纷乱的年代,他们有幸抛开俗务,在山上度过一段宁静的神仙眷侣生活。2005年9月,我初上莫干山,看见“白云山馆”后面他们当年手植的山茶花犹在。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

陈布雷日记中的浙大学潮

陈布雷由一位报人而受蒋介石赏识,成为蒋最重要的幕僚之一,蒋对他信赖有加,他却从未利用这种信赖为个人谋私利,因此赢得各方敬重,而他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许多事情上,他给蒋的建议也总是善意的、建设性的。1936年初,他在杭州小莲庄休养时,浙江大学的学潮已蔓延多时,难以平息,连他儿子也卷进去了。

1933年4月出任浙大校长的郭任远是个心理学家,在管理上却完全不顾学生心理,所推行的军事化管理令许多学生不满,“衣冠不整”就可以着令学生退学,学生与老师在运动场上发生一点口角,就要开除学生。包括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在内的许多教授因对郭不满而纷纷离开浙大。这次学潮的直接起因则是1935年12月20日浙大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要到南京请愿,在火车站遭到大批军警阻拦,12个学生被捕,经学生抗争而获释,浙江省政府秘书长代表省党部和省政府向学生公开道歉。可是当学生回校时,郭任远却布告开除学生自治会主席施尔宜和副主席杨国华(分别是浙大农学院、工学院的学生),由此激怒了学生。

从陈布雷日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忧虑,也可以看到他为化解学潮所做的种种努力,虽然他常常只是记录,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1936年1月3日,他记着:“此次浙大学潮,由爱国运动而转移于反对校长,初起时闻泉儿并未参与,嗣以同学情感激昂,举动逾分,学生中之稳健者感于前途危险,旷日持久,将于学校不利,遂由旁观地位起而主张。……泉儿天性谨愿,自近日观之,乃为该校学生运动之中坚,殊出乎意料之外。”他儿子告诉他,自己本来是温和派,到学潮后阶段才成为积极参与者,目的就是想抑制激烈派,让他们不要太过分。

1月17日,有人来访,谈及学生运动的趋势和浙大学潮前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