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她在《亦云回忆》自序中说:“有人以为记着历史是自沉于过去,我不敢。有人以为表彰身后,我亦不尽然。历史并非仅英雄豪杰之事,是成此历史的民族生活记录。亡国不能有历史,草昧难有记录,贡献一点事实,即贡献一点历史;历史的尺度,可能为人道的尺度,毛彦文晚年评吴宓
清华国学研究院因拥有“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而名动一时,这个研究院的主任就是吴宓,他是陈寅恪的至交,两人曾同在哈佛大学求学。陈寅恪是吴宓生平最佩服的学者,正是他鼎力推荐了没有学历、没有著作的陈寅恪。其实他本人也是有成就的学者。而且是个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人。
吴宓当年成为知识界口耳相传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苦追新女性毛彦文的这段情感经历。毛彦文的人生经历不无传奇色彩,她是浙江江山人,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与胡适、毛子水等人都有往来。她嫁给民初做过内阁总理、比她大30多岁的熊希龄。
那段少妻老夫的姻缘曾经是报刊争相报道、轰动一时的娱乐新闻,因而广为人知。
更重要的,她是清华名教授吴宓魂牵梦萦的“海伦”,吴宓对她的长久苦恋,曾是知识界的话题。吴宓万里追她•漂洋过海一路追到欧洲,为了追她。不惜和自己的原配妻子陈心一离婚,独居水木清华的工字厅多年。吴宓抛妻别子,置社会非议于不顾,如此执着,如此热烈,很可能她一度也动过心,或者有过某种承诺,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吴宓a毛彦文回国之后,南下杭州,他就追到杭州,在西湖边彷徨多日,终于无功而返,从此情缘断绝。此事令吴宓伤心欲绝。他的日记满纸沉郁,为爱愁而痛苦多年。何为苦恋?我理解吴宓对于毛彦文,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他简直就是一个痴情种子,他对毛彦文的追求因此成为纯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