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78章完结

第78章完结

毛彦文晚年在台湾回首往事,这位当年风华照人的新女性心境已归于平淡,谢世前留下的回忆录《往事》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所写的都是平凡的事,虽其中有几件突出的事情,因为时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兰~兰`文`茓! *首\发¨我喜欢这样的叙述。平凡的“往事”才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她对自己和熊希龄仅仅3年的婚姻生活很满意、很满足,她辅佐熊氏办香山慈幼院,在熊氏去世之后,她继续主持这个人道主义机构。这大概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在她的回忆录中只有一小节淡淡地提到当年深爱过她的吴宓,标题为“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她说:“关于吴宓先生追求我的事,不知内情的人都责我寡情,而且不了解为何吴君对我如此热情而我无动于衷,半世纪来,备受责骂与误解。”她解释说,吴宓心中有个“幻想的女子”,或者说“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要和他一样中英文俱佳,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能写诗作词和他唱和,还要善于辞令,在他的朋友、同事中谈古说今应对自如。不幸他把这种理想“错放在海伦身上”。她认为吴宓不了解自己,二人性格完全不同,她平凡而有个性,对中英文学一无根基,又有过失恋经历,对男人失去信心,即使勉强结合,也许不会幸福的,说不定会再闹离婚。+q′s¢b^x\s?.?c,o\m¨何况吴宓和那个对她移情、解除婚约的朱君毅是同窗挚友,她更不会接受他的追求。

毛彦文离开大陆后,一度在遥远的美国任教,她也关心吴宓的下落。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她偶尔看到一本译成英文的大陆杂志,其中登载了吴宓的坦白书,说自己用纯文学的观点教莎士比亚戏剧,现在知道错了,应该用马克思的观点教才正确。她当时看了气得发指,“人间何世,文人竟被侮辱一至于此!”她为吴宓的命运而悲伤甚至愤怒。她想不到的是,就算吴宓有这样的认错态度,仍然逃不过随之而来的厄运,当然她更不可能听到被打断了腿的吴宓临终时的声音:“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吴宓始终没能得到毛彦文的爱,这是他一生的遗憾s但毛彦文在回忆录中肯定,“吴君是一位人文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倍加关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有了她的这番评价,吴宓九泉之下,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丝安慰。,w?d-s-h,u`c^h·e.n·g,.\c¢o/m~

殷海光因思想而受难

殷海光生于1919年,在他幼小的时代,光华四射的“五四”已渐渐退潮,他没有踩上“五四”的尾巴,虽然他喜欢自称是“五四后期的人物”,其实准确地说,他不过是“后五四时期的人物”。在他处于精神成长阶段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离“五四”已远,他是西南联大孕育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他开始思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命运。他的身上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物,怎么评估他求学七年之久的西南联大对他的影响都不会太过分,那是他思想之旅中最重要的一站,他的精神底色大致就是在这个阶段涂上的。在他看来,西南联大汇集了“五四”一代的精华,那里的校园风光就是一个小型的“五四”,对当时中国大西南的影响,也是一个小“五四”,他本人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灵的鼓舞”,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美好,他不是无根的飘萍。他的人生追求从对逻辑学的热烈向往起步,然后踏上执笔论政之路,并以他在《自由中国》半月刊的那些炽热文字赢得声誉,最后又回到学术的殿堂。即使身处逆境,贫病交加,他也始终守护着“知识的庄严‘他死于1969年,与海峡这一边的另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顾准晚年的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他死的时候,只有50岁,正当学术生命的旺盛期,他的肉体生命就被折断了。

殷海光的悲剧命运,以及他在20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