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走出高原,中师生奋斗笔记 > 第六章 煤油灯罩

第六章 煤油灯罩

写完日记以后,想着明天就要上课,李向西心里还有点压力。在黄原师范学校刚开始实习时,他备好一节课需要花费一星期的时间,可今天需要一个晚上备好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难度还不小。李向西还是想把课上好,做一名好老师,一直是他的理想。记得当时参加中考填报志愿时,他和其他同学一样,第一志愿填报的是黄原财贸学校,第二志愿填的是黄原农林学校,第三志愿才是黄原师范学校。因为不踏实,向西父亲还给黄原商业局的一位副局长写信,求他在录取工作上帮忙。他是向西祖父的一位外甥,那位外甥小时候经常来向西村子玩,向西祖父弟兄几个当年都是赶牲灵的,他们把原南这边的土特产如黑豆、小米、盐和皮革等等贩卖到山西,再把山西的瓷器运回来,低买高卖,赚了不少银元,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也算是大户人家。他们对外甥自然大方厚道,在经济上也帮过很多忙。由于这层关系,那位副局长也乐意帮忙,并回信说他已经出手把向西录取到黄原财贸学校了。但向西后悔了,他刚好读了一篇小说,名字和作者他现在都不记得了,小说是讲述一名乡村教师的教书生活的,天真幼稚的向西被感动了,忽然觉得当一名老师可能更适合他。他还考虑到,师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更全面一些,以后或许可以考大学,而当时不能上高中考大学是一代中专人的遗憾。因此,他又给那位副局长写了一封信,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有修辞都用上,讲了很多理由恳请他再帮忙把向西调换到黄原师范学校。当然,向西后来如愿上了黄原师范学校,当向西父亲知道情况后,勃然大怒,把他臭骂一通,向西很不以为然,一段时间跟父亲的关系搞得很僵,甚至开学了都不愿意让父亲去送他上学。上了黄原师范学校后,和其他同学聊天,向西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对财贸学校的羡慕之情。在大街小巷也经常能看到黄原财贸学校的学生,他们神气十足地把校徽别到自己的胸前,而黄原师范的学生,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戴校徽,却很少有人愿意配合,没人觉得当一名师范生是光荣的。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大家都念念在心:“驻师范,喝稀饭,前景黯淡!”在这种氛围下,向西羞于跟他人说起自己的愚蠢抉择,而在内心深处,自己其实也非常懊恼后悔。

尽管如此,向西还是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读了很多小说的他,满脑子理想主义和浪漫蒂克情怀,一直在头脑中想象一些自己工作后的美妙图景:如用自己的爱心、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思想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工作之余努力练字、打球、唱歌、看小说和学习,有机会了就去考大学。他和宋晓梅在一块时就曾描绘过这种诗情画意的情景,晓梅的反应颇为惊讶,她说:“我不了解你!”向西觉得晓梅所说的是,他身上有股她不熟悉但又很有魅力的东西,他并不热衷于过那种投机钻营、浑浑噩噩和庸庸碌碌的尘世生活,而是追求某种更为高远的精神性的东西等等。但出于女人天生的务实直觉,她觉得向西非常幼稚可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让他失败得一塌糊涂。她说:“过上多年以后,我们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可笑!”

现在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了,检验自己能否做一名好老师的时刻到了。当务之急是要把课备好。五年级语文的第一课,是看图学文《鸬鹚》,这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品文。文章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语和美妙的修辞,平淡淳朴,纯白描,却有很强的画面感,描绘了一幅宁静秀丽的江南水乡捕鱼图。向西觉得它就像一首唐诗一样,简洁平淡,趣味盎然,意味深长。不过,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学校有一本配套的教师备课手册,能省点劲,但有些教学环节,明显不是一线老师写的,缺乏过渡转折,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板书也太琐碎,没有做到简洁美观。向西一直备了两个小时,才把教案设计出来,他觉得重点还是要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让他们自己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体会语言在写景状物方面的准确,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虽然还有一定的自信,但心里还是一直打鼓,不知这样去上课效果是否好,学生是否喜欢。

窑洞里渐渐黑了下来,向西的眼睛有点酸困,便站起来休息。他步出窑洞,走出校园,索性走向了校园西边的小路,转到了学校背后的山坡上,那里的视野更为开阔。一轮血红的太阳马上就要坠到山里面去了,天空中布满了霞光,把远处的群山映得金灿灿的一片。山谷里雾气笼罩,远处赵家墕村庄的上空升起了冉冉的炊烟,那条转来转去的山路这时也忙忙碌碌起来,一些架着驴车的,骑着自行车的,荷锄步行的村民,正在三三两两地回家,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