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

艺”和“中庸”等具体知识和方法的话,那么现在孔子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体验

带规律性的东西,即“道”或“天命”,从而实现他认识进程中另一个具有质变性

质的新飞跃——“50而知天命”!

“行义以达其道”,是说通过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来实现自己思想主张。-白!马?书!院` *追/蕞-薪′彰?节+这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人伦,躬行孝道。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为政”?孔子说:

“书曰:‘孝乎谁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

政》)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义之体,仁义是为政之实,自己在居家时讲究孝悌,

这就是行仁义,这就是为政。其次是躬自教育,造就人材。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伟大

的职业教育家,也是第一个将教育职业化的人。既然“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张得

不到贯彻,那就将道宣传开来,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明道。*躌?4.墈/书_ ¨首\发-他看准了“君子学道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的政治作用。认为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

培养合乎仁义精神(以“爱人”为核心)的接班人(“君子”),二是把被统治阶

级(“小人”)改造得更加驯服(“易使”)。前者是要以教育造就新一代(“爱

人”)统治者(“君子”),后者是要以教育教化遵守秩序(“易使”)的驯民

(“小人”),共同的目的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来重振社会秩序和重建和谐的社会关

系。教育,说穿了不过是一定阶级按照自己标准造就人材的事业,孔子正是中国第

一个发现这一功用,并充分运用这一手段使自己政治理想传播开来,使之深人心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x\i-a.o?s\h-u?o!h-u!a·n?g¢.^c?o′m,教育之于孔子,不过是假人之手以实现政治主张的手段。因此从

事教育也就是间接地从政。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在30至50岁之间,

更是他年富力强,大张私学的时期。这样一来,孔子不仅没有因隐居而失掉声誉,

反而因不与阳虎同流合污而清名益高。一群群大大小小的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曲阜

阙里,奉上束修,拜孔子为师。现在有名可考的“仲尼弟子”中,颜回、子路、子

贡、闵子骞等高足,都在此时从学于夫子。孔子于是乎翻六艺,升杏坛,诗书之声

盈耳,丝竹之音不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聚徒

讲学的学术团体。比之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立的“学园”,早了

整整200年。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就是孔子50岁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那

种清心寡欲、安闲平易的神情,至今想来,还是令人欣慕不已!

三、小试牛刀 卓有政绩

伴随着对生生不息、健行不已的天道的认识,孔子于安闲平易之中,敏锐地感

受到一种神秘的“天命”,一种上苍赋予他的使命。在“志于道”的追求中,他幽

然地觉得:上天之所以在一片历史废墟中,保留了完美的周礼,并让他孔子认识了

她。这不是上天要复兴周礼的意思吗?他甚至认为上天生就他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

人,并赋予他崇高的德行,那一定是上天要把这个文化复兴的任务交给他,要他去

替天行道,去行仁行义行周礼,救苦救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